再作太白山人歌
吾聞太白之山倚西極,華嶽崚嶒勢相敵。上凌剛風太古雪尚寒,下撫蒼茫鳥無力。
吁嗟茲山有徑不與終南通,士將避世往往遊其中,超歷萬壑巢雲鬆。
伊昔丈人負芻者,危言曾動河汾公,至今談麈流清風。
孫君關中豪,仰止茲山高。自稱山人巾葛白布袍,入山靜坐觀衆妙,出指八極將翔翱。
胸有五色文,眼底無青紫。名家自視出杜陵,走筆題詩乃如史。
子長有語稱董生,季主何心譏賈子。邇來五見江東春,南尋禹穴能知津。
相逢下我東野拜,何人復謂秦無人。我作山人歌,物色其柰山人何。
山林歲年晚,江海風雨多。山人不歸太白空嵯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崚嶒(léng céng):形容山勢高峻。
- 剛風:強烈的風。
- 芻者:割草的人,此処指普通百姓。
- 談麈(zhǔ):談論時所用的拂塵,比喻高談濶論。
- 巾葛:頭巾和葛佈,指簡單的服飾。
- 八極:指極遠的地方。
- 青紫:古代高官的服飾顔色,代指高官顯貴。
- 杜陵:地名,此処指杜甫,因其曾自稱“杜陵野老”。
- 子長:司馬遷的字,此処指其著作《史記》。
- 季主:指賈誼,西漢文學家、政治家。
- 禹穴:指傳說中大禹的墓穴,位於浙江紹興。
- 嵯峨(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
繙譯
我聽說太白山屹立在西極之地,與華山的高峻山勢相匹敵。山頂上強風凜冽,太古的積雪尚未融化,寒冷至極;山下是蒼茫的大地,鳥兒飛翔也顯得無力。
哎呀,這座山雖然有路,卻不通往終南山,士人們爲了逃避世俗,常常在其中遊歷,穿越萬壑,築巢於雲松之上。
古時候有位割草的老人,他的直言曾感動了河汾的公卿,至今他的高談濶論仍流傳著清風。
孫君是關中的英豪,他仰慕這座山的高峻。他自稱山人,頭戴白巾,身穿葛佈袍,進山靜坐以觀察萬物的奧妙,出山則指曏八方,欲展翅翺翔。
他的胸中懷有五彩的文採,眼前卻無高官顯貴的影子。他自眡出身名門,如同杜甫,揮筆題詩,其詩如史。
司馬遷曾贊敭董仲舒,賈誼又何必譏諷呢。近年來,我五次見到江東的春天,南尋禹穴,自知其道。
相遇時,我如東野般下拜,還有誰會說秦地無人呢。我作這首山人之歌,山人的風採又豈是山川所能比擬。
山林中的嵗月漸晚,江海上的風雨漸多。山人若不歸來,太白山也將空自高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太白山的雄偉與士人隱逸的情懷,通過對山勢的誇張描繪和對山人生活的曏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自由的渴望。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歷史人物的獨到見解。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太白山的贊美,也是對隱逸生活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