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冠

· 邵寶
生我冠,死我冠,我冠不毀我璧完。于嗟乎公乃蓋棺,給孤寺中白骨寒。 蜀道難於天,臣心有如鐵。生前未致尉陀書,死後空還蘇武節。 于嗟茲遊亦奇絕,萬古清風一秦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帽子,這裏指官帽,象徵官職。
  • :古代的一種玉器,圓形扁平,中間有孔,這裏比喻完整無缺。
  • 蓋棺:指人死後,棺材被蓋上,比喻事情的結束或確定。
  • 給孤寺:指寺廟,孤寺可能指偏僻的寺廟。
  • 尉陀書:尉陀是漢代的一位官員,他曾寫信給漢武帝,請求赦免罪犯。這裏指未能寫信請求赦免。
  • 蘇武節:蘇武是漢代的一位使節,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始終保持漢節不屈。這裏指死後保持忠誠的象徵。
  • 秦越:秦和越是古代的兩個國家,相隔遙遠,比喻距離遙遠或關係疏遠。

翻譯

我活着時戴這頂官帽,死後也要戴這頂官帽,我的官帽不毀,我的品德完整無缺。哎呀,你終於蓋棺定論,在偏僻的寺廟中,你的白骨感到寒冷。

蜀道比天還難走,但我的忠誠心如鐵一般堅定。生前未能寫信請求赦免,死後卻保持了蘇武那樣的忠誠節操。

哎呀,這次旅行也是極其奇特,萬古流傳的清風,就像秦越兩國那樣遙遠。

賞析

這首詩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強烈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忠誠和節操的堅守。詩中「生我冠,死我冠」展現了詩人對官職和品德的重視,而「蜀道難於天,臣心有如鐵」則突出了詩人堅定的忠誠。最後,通過「蘇武節」和「秦越」的比喻,詩人強調了自己的忠誠和清高,即使死後也要保持這種精神。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忠誠和節操的無限追求。

邵寶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國賢,號二泉。成化二十年進士,授許州知州,躬課農桑,仿朱熹社倉,立積散法。遷江西提學副使,修白鹿書院學舍以處學者,教人以致知力行爲本,革數十年不葬親之俗,奏請停開銀礦。寧王朱宸濠索詩文,峻卻之。正德四年遷右副御史,總督漕運,忤劉瑾,勒致仕。瑾誅,升戶部右侍郎,拜南禮部尚書,懇辭。詩文以李東陽爲宗。諡文莊,學者稱二泉先生。有《漕政舉要》、《慧山記》、《容春堂集》等。 ► 16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