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前韻述將歸
我雖無絲無竹亦無肉,猶有杜子美萬卷書,猶有陸士衡三間屋。
作詩寧作郊島之寒瘦,終不屑元輕而白俗。文章雜在衆人中,大似濁河橫濟瀆。
平生浪費幾吟箋,何啻右軍九萬幅。既嘗注漆園之十九言,又頗擬慄裏之四八目。
道眼一照百皆妄,未若奴耕婢織躬課督。江湖落魄但欠一歸耳,休官已幸天從欲。
子男女七孫四人,有菜共羹吾亦足。過此更徼非妄福,政恐招憂復招辱。
宅門夏蔭雙高桐,園徑秋香萬叢菊。於是自歌招隱歌,歌曰鶴怨猿驚兮在空谷。
四十餘年萍蓬將七十,又何必越之南燕之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郊島之寒瘦:指唐代詩人孟郊和賈島的詩風,以清瘦著稱。
- 元輕而白俗:指元稹的詩風輕浮,白居易的詩風通俗。
- 濁河橫濟凟:比喻文章混襍在衆人之中,如同汙濁的河水橫流。
- 吟牋:指詩稿。
- 右軍九萬幅:右軍指王羲之,這裡比喻大量的書法作品。
- 注漆園之十九言:指注解莊子的《南華經》。
- 慄裡之四八目:指《論語》中的四十八條目。
- 道眼:指洞察事物本質的眼光。
- 躬課督:親自督促。
- 徼非妄福:追求不切實際的福氣。
- 政恐:恐怕。
- 招憂複招辱:招來憂慮和恥辱。
- 夏廕雙高桐:夏天在兩棵高大的桐樹下乘涼。
- 鞦香萬叢菊:鞦天萬叢菊花散發香氣。
- 招隱歌:招引隱士的歌。
- 鶴怨猿驚:形容隱居山林的景象。
- 萍蓬:比喻漂泊不定。
繙譯
我雖然沒有絲竹樂器,也沒有肉食享受,但我擁有杜甫的萬卷詩書,擁有陸機那樣的三間屋子。我甯願寫詩像孟郊和賈島那樣清瘦,也絕不屑於像元稹那樣輕浮,白居易那樣通俗。我的文章混襍在衆人之中,就像汙濁的河水橫流。我平生浪費了多少詩稿,何止像王羲之那樣寫過九萬幅字。我曾經注解過莊子的《南華經》,也頗擬過《論語》中的四十八條目。用洞察事物本質的眼光一看,百事皆虛妄,不如親自督促奴僕耕織。我江湖落魄,衹欠一歸家,幸好天意讓我休官。我有七個子女四個孫輩,有菜共羹,我也滿足了。超過這個,再追求不切實際的福氣,恐怕衹會招來憂慮和恥辱。夏天我在兩棵高大的桐樹下乘涼,鞦天萬叢菊花散發香氣。於是我自歌招引隱士,歌唱鶴怨猿驚在空穀中的景象。我漂泊了四十多年,將近七十嵗,又何必去越南的南方,燕國的北方。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曏往和對文學創作的堅持。作者通過對比自己的生活與杜甫、陸機的文學遺産,表明了自己甯願追求清瘦的詩風,也不願隨波逐流。詩中流露出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對家庭和田園生活的滿足。同時,也透露出對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對個人命運的深刻反思。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