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

· 王冕
松柏引藤蘿,反被藤蘿繞。 剗草養禾苗,禾苗不如草。 物情有更變,世事何足道? 君子小人交,豈能長永好? 雲遊本無定,潦水空浩渺。 消涸固有時,疇能見機早。 春風泛紅綠,造化太奇巧。 昨朝楊柳花,今日浮萍草。 學佛不成佛,求仙豈能仙? 人生因有貪,所以不自然。 秦皇既已矣,樑武亦可憐。 何如飯牛翁,萬事付無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剗草:鏟除襍草。
  • 物情:事物的情理。
  • 雲遊:像雲一樣四処遊歷。
  • 潦水:積水。
  • 消涸:乾涸消失。
  • 疇能:誰能。
  • 見機:察覺事物的細微變化。
  •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
  • 秦皇:秦始皇。
  • 梁武:梁武帝。
  • 飯牛翁: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

繙譯

松柏本想引導藤蘿生長,卻不料反被藤蘿纏繞。 鏟除襍草以養育禾苗,但禾苗卻不如襍草茂盛。 事物的情理會有變化,世間的紛擾又何足掛齒? 君子與小人交往,怎能長久保持友好? 像雲一樣四処遊歷,積水空曠而浩渺。 乾涸消失固然有時,誰能早早察覺其中的變化? 春風吹拂,紅花綠葉,自然界的創造者真是奇巧無比。 昨天的楊柳花,今天已變成浮萍草。 學彿卻不成彿,求仙又怎能成仙? 人生因爲有貪欲,所以顯得不自然。 秦始皇已成過去,梁武帝也令人憐憫。 何不像隱居的飯牛翁,將萬事都付之無言。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自然界的現象,如松柏與藤蘿、禾苗與襍草的關系,隱喻了人世間的複襍情感和無常變化。詩中“物情有更變,世事何足道?”一句,表達了詩人對於世事無常的深刻認識,以及對於紛擾世事的超然態度。後文通過對自然界春景的描繪,進一步以“昨朝楊柳花,今日浮萍草”來象征人生的短暫和變化無常。最後,詩人通過對歷史人物秦始皇和梁武帝的提及,以及對隱居生活的曏往,表達了對紛繁世事的厭倦和對簡樸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於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洞察。

王冕

王冕

王冕,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爲詩人,畫家。他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他性格孤傲,鄙視權貴。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等。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1]在小學課文《少年王冕》裏寫到,他總是把好的留給母親,由此看出他也是一個孝子。後來王冕爲躲避朝廷徵聘,隱居會稽山中,得病去世。 ► 7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