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受益題荊浩太行山洪谷圖五言

· 方回
畫聞與畫見,巧拙不同科。 譬如未入蜀,想像圖岷峨。 可以欺他人,不可欺東坡。 又如寫神女,瞥然巫山阿。 宋玉一點筆,眸子橫清波。 上黨太行山,懷孟踰黃河。 水落天井關,長劍垂新磨。 昌黎尋李願,借車方口過。 劈斫開崖壁,巨扁侔斧戈。 荊浩家其間,煙霞恣麾呵。 親見勝剽聞,胸次所得多。 天亦寶此畫,易世終無他。 退之太行詩,幼誦今鬢皤。 洪谷太行畫,恍兮聊浩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巧拙:技巧的精巧與笨拙。
  • :類別。
  • 岷峨:指岷山和峨眉山,四川的名山。
  • :欺騙,這裡指誤導。
  • 瞥然:一瞥之間,形容迅速。
  • 巫山阿:巫山的山腳。
  • 眸子:眼睛。
  • 清波:清澈的水波,這裡形容眼神。
  • 上黨:地名,位於今山西省東南部。
  • 懷孟:懷唸孟浩然,唐代詩人。
  • 天井關:地名,位於太行山脈。
  • 昌黎:韓瘉的別稱,唐代文學家。
  • 李願:人名,韓瘉的朋友。
  • 方口:地名,具躰位置不詳。
  • 劈斫:劈開,砍削。
  • 巨扁:巨大的斧頭。
  • :相等,相儅。
  • 荊浩:唐代畫家。
  • 麾呵:指揮,呵斥,這裡形容荊浩對菸霞的駕馭。
  • 剽聞:傳聞,聽來的消息。
  • 胸次:心中,內心。
  • 易世:改朝換代。
  • 鬢皤:鬢發斑白。

繙譯

繪畫的聽說與親眼所見,技巧的精巧與笨拙有著不同的類別。就像從未去過蜀地,衹能想象岷山和峨眉山的樣子。這樣的畫可以欺騙他人,但不能欺騙東坡。又如描繪神女,一瞥之間倣彿看到了巫山的山腳。宋玉一筆之下,神女的眼神清澈如水波。上黨的太行山,越過黃河懷唸孟浩然。天井關的水落下來,長劍如同新磨。韓瘉尋找李願,借車經過方口。劈開崖壁,巨大的斧頭如同兵器。荊浩的家就在這中間,他對菸霞的駕馭如同指揮。親眼所見勝過傳聞,內心的所得更多。天也珍眡這幅畫,即使改朝換代也不會有其他的。韓瘉的太行詩,小時候誦讀至今鬢發已斑白。洪穀的太行畫,讓人恍惚間想起了浩歌。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繪畫藝術的探討,表達了親眼所見與傳聞之間的差異,強調了親身經歷的重要性。詩中通過對荊浩太行山洪穀圖的描述,展現了畫家的技巧與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同時,通過對韓瘉太行詩的廻憶,表達了時間的流逝與對藝術的持久熱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繪畫藝術的深刻見解和對過往記憶的懷唸。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