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驃出廄圖
何人拂絹素,寫此房駟精。
一馬老伏櫪,志在千里行。
二馬騁踶齧,角壯猶龍騰。
一馬方輥塵,海岸翻鯤鯨。
畫師慘淡意,落筆矜多能。
我觀寓所感,國制貴有經。
唐人重馬政,分屯列郊坰。
當時百萬匹,肅肅羅天兵。
東封與西蕩,歲用不可勝。
嗣王獵其餘,尚足開中興。
乃知三軍本,匪馬將奚憑。
聖經說備預,萬古爲世程。
倉卒事亦辦,未免衆目驚。
我思立仗間,振鬣伸長鳴。
吾言固芻蕘,聖經其可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御驃(yù biāo):指駕馭的駿馬。
- 出廄(chū jiù):離開馬廄。
- 房駟(fáng sì):古代指四匹馬。
- 絹素(juàn sù):指繪畫用的白色絹布。
- 踶齧(dì niè):踢咬,形容馬的激烈動作。
- 輥塵(gǔn chén):揚起塵土,形容馬奔跑的樣子。
- 鯤鯨(kūn jīng):傳說中的大魚,這裏比喻大海。
- 慘淡(cǎn dàn):形容畫家作畫時的心境,意指用心良苦。
- 矜多能(jīn duō néng):自誇多才多藝。
- 馬政(mǎ zhèng):古代對馬的管理和利用政策。
- 屯列(tún liè):排列駐紮。
- 郊坰(jiāo jiōng):郊外的田野。
- 東封與西蕩(dōng fēng yǔ xī dàng):指東方的封地和西方的邊疆。
- 嗣王(sì wáng):繼承王位的人。
- 三軍(sān jūn):指軍隊。
- 備預(bèi yù):準備和預防。
- 立仗(lì zhàng):排列成行,準備戰鬥。
- 振鬣(zhèn liè):搖動鬃毛。
- 芻蕘(chú ráo):指草料,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翻譯
何人揮筆在白絹上,描繪出這四匹馬的英姿。一匹馬老態龍鍾,卻志在千里之外。兩匹馬激烈地踢咬,角力壯碩如龍騰。一匹馬揚起塵土,如同海中翻騰的鯤鯨。畫家用心良苦,落筆自誇多才多藝。我觀察這畫,感慨國家的制度貴在有條理。唐朝重視馬政,馬匹排列駐紮在郊外的田野。當時有百萬匹馬,整齊地羅列如天兵。東方的封地和西方的邊疆,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馬匹。繼承王位的人利用這些馬匹,足以開啓中興之業。由此可知,軍隊的根本,沒有馬匹將何以依靠。聖經中說到準備和預防,這是萬古不變的世程。即使倉促之間也能辦到,但難免讓衆人驚訝。我想象在戰場上,馬匹搖動鬃毛,發出長鳴。我的話雖微不足道,但聖經豈可輕視。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一幅馬圖的描述,展現了馬的英姿與力量,同時藉此抒發了對國家制度和軍事準備的深刻思考。詩中,「一馬老伏櫪,志在千里行」等句,不僅描繪了馬的形象,也隱喻了人的志向和抱負。後文通過對唐朝馬政的回顧,強調了馬在軍事中的重要性,以及國家制度和準備的必要性。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馬的讚美,也是對國家治理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