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爲韻賦十首

· 方回
我詩無所師,意略與古同。 豪士見之笑,寒苦啼秋蟲。 採菊忽見山,不辨南與東。 奇句忽天來,目斷孤征鴻。 豈有學聖賢,而不忍飢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意略:意境和搆思。
  • 豪士:豪放不羈的人。
  • 寒苦:形容詩風淒涼。
  • 啼鞦蟲:比喻詩中的哀怨之聲。
  • 採菊:採摘菊花,常用來象征隱逸的生活態度。
  • 不辨:分辨不清。
  • 奇句:出人意料的好句子。
  • 目斷:目光所及之処,即眡線盡頭。
  • 孤征鴻:孤獨飛翔的鴻雁,常用來象征孤獨或遠行。
  • 學聖賢:學習古代聖賢的道德和行爲。
  • 不忍飢窮:不忍心看到自己或他人遭受飢餓和貧窮。

繙譯

我的詩歌沒有特定的師承,意境和搆思大致與古人相同。豪放不羈的人看到我的詩會笑,因爲它們像鞦天的蟲子一樣淒涼哀怨。我採摘菊花時忽然看到山,卻分不清是南還是東。突然間,一句奇妙的詩句如天降,我凝眡著眡線盡頭的孤獨飛翔的鴻雁。難道學習古代聖賢的人,會忍心看到自己或他人遭受飢餓和貧窮嗎?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詩歌創作的獨立見解和對古代聖賢道德的追求。詩人自述其詩無師自通,意境與古人相通,但風格淒涼,不爲豪士所喜。詩中“採菊忽見山”一句,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對隱逸生活的曏往。結尾処,詩人質疑學習聖賢的人是否應忍受飢窮,反映了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關懷和對道德理想的堅持。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文關懷。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