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叨諫員恨無補報矧年來歸計未成晝夕梗於胸中作詩以見意
漏盡鐘鳴誰執咎,望輕責重難爲功。
老蠶無地可作繭,驚雁見月思傷弓。
言忠政恐祝三佞,句好豈辭黃九窮。
吾非匏瓜能不食,朝暮喜怒從狙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叨諫員:指擔任諫官的職務。
- 矧(shěn):何況。
- 梗:梗塞,指心中有事難以釋懷。
- 執咎:承擔責任。
- 望輕責重:期望雖輕,責任卻重。
- 老蠶無地可作繭:比喻自己無處安身或無法完成心願。
- 驚雁見月思傷弓:比喻見到某些事物就會引起內心的傷感。
- 祝三佞:指祝融氏的三子,傳說中的諂媚之人。
- 黃九窮:指黃庭堅,因其排行第九,此處用以指代詩句的精妙。
- 匏瓜:葫蘆的一種,比喻無用之物。
- 狙公:養猴的人,這裏比喻隨波逐流,沒有主見。
翻譯
我擔任諫官,卻感到無法報答國家的恩情,何況近年來歸鄉的計劃未能實現,日夜心中都有事難以釋懷。作詩來表達我的心情。
誰在漏盡鐘鳴時承擔責任,期望雖輕,責任卻重,難以取得成就。像老蠶無處可作繭,驚雁見到月亮就想起傷弓的往事。
我忠言進諫,唯恐被視爲祝融氏三子的諂媚,詩句精妙,又豈能避免黃庭堅那樣的困頓。我並非無用的匏瓜,卻不得不食,朝夕之間,喜怒無常,如同隨波逐流的狙公。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作爲諫官的無奈與內心的掙扎。詩中運用了多個比喻,如「老蠶無地可作繭」和「驚雁見月思傷弓」,形象地描繪了作者的困境和內心的傷感。同時,通過「言忠政恐祝三佞,句好豈辭黃九窮」表達了對忠言進諫可能帶來的誤解和自身境遇的擔憂。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作者在官場中的孤獨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