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大夫輓詞五首

昔去梅笳發,今來薤露晞。 彤騶朝帝闕,丹旐背王畿。 城郭猶疑是,原陵稍覺非。 九原如可作,千載與誰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梅笳(méi jiā):指梅花,這裏可能指梅花開放的季節。
  • 薤露(xiè lù):薤草上的露水,常用來比喻生命的短暫和脆弱。
  • 彤騶(tóng zōu):紅色的馬,這裏指官員的儀仗。
  • 帝闕(dì què):皇宮的大門,代指朝廷。
  • 丹旐(dān zhào):紅色的靈旗,用於葬禮。
  • 王畿(wáng jī):古代指京城周圍的地區。
  • 原陵(yuán líng):指墓地。
  • 九原(jiǔ yuán):指墓地,也泛指陰間。
  • (zuò):興起,這裏指復活。

翻譯

昔日離去時梅花正盛開,如今歸來薤草上的露水已乾。 紅色的馬隊朝向皇宮,紅色的靈旗背向京城。 城郭依舊,彷彿還是那個樣子,墓地卻稍感陌生。 若九原之地可以復活,千年之後又與誰同歸。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樂大夫生前與死後的對比描寫,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無常和人生歸宿的深刻感慨。詩中「梅笳發」與「薤露晞」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象徵生命的盛放,後者則暗示生命的消逝。後兩句則通過城郭與原陵的對比,進一步強化了生死的界限和人生的無常。最後兩句則寄託了詩人對死後世界的遐想和對人生歸宿的思考,表達了一種超越生死的哲理思考。

駱賓王

駱賓王

駱賓王,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中國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唐龍朔初年,駱賓王擔任道王李元慶的屬官。後來相繼擔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儀鳳四年(679年),升任中央政府的侍御史官職。曾經被人誣陷入獄,被赦免後出任地方官臨海縣丞,所以後人也稱他駱臨海。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作爲祕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曌檄文》。 ► 1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