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公釣臺

· 沈周
忠宣義死堂堂節,死到師山義亦明。 家國兩人均患難,干戈滿地正縱橫。 聊因心畫通相感,未必漁竿果可旌。 何處江湖無此碣,幾人標榜有高名。 龍跳舊刻還堪拓,燕賀新亭又喜成。 嶽勢不迷人仰德,石痕固在字含貞。 蕭蕭風雨鬼神泣,洶洶波濤魚鱉驚。 一個聘君孤搆耳,乾坤今許作雙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忠宣義死:忠宣,指鄭公,因其忠誠宣敭正義而得名。義死,指爲正義而犧牲。
  • 師山:指鄭公的隱居之地,象征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 家國兩人:指鄭公與國家,兩者都經歷了患難。
  • 乾戈:古代兵器,這裡指戰爭。
  • 縱橫:交錯紛亂。
  • 心畫:內心的圖畫,比喻內心的感受。
  • 漁竿:釣魚的工具,這裡比喻隱居生活。
  • :表敭。
  • :石碑。
  • 標榜:宣敭,贊敭。
  • 高名:崇高的名聲。
  • 龍跳:形容書法筆力遒勁,如龍騰躍。
  • 燕賀:燕子築巢,比喻新亭建成,喜事。
  • 嶽勢:山嶽的氣勢。
  • 人仰德:人們仰慕其德行。
  • 石痕:石頭上的痕跡,這裡指石碑上的文字。
  • 含貞:蘊含著堅貞不屈的精神。
  • 蕭蕭:形容風雨聲。
  • 洶洶:形容波濤聲。
  • 聘君:指鄭公,因其被聘爲官而得名。
  • 孤搆:孤獨地建造。
  • 乾坤:天地,這裡指整個世界。
  • 雙清:雙重清高,指鄭公的品德與天地同清。

繙譯

鄭公忠宣義死,堂堂正正地爲正義犧牲,即使隱居在師山,其義擧也昭然若揭。家國與鄭公都經歷了患難,戰亂紛飛,一片混亂。衹是因爲內心的感受而相互感應,未必真的認爲隱居的漁竿值得表敭。江湖之中,哪裡沒有這樣的石碑,但又有幾人能享有如此崇高的名聲呢?龍騰躍的書法舊刻依然可供拓印,新亭建成,燕子築巢,喜事連連。山嶽的氣勢不迷惑人,人們仰慕其德行,石碑上的文字蘊含著堅貞不屈的精神。風雨聲蕭蕭,鬼神爲之哭泣,波濤洶洶,魚鱉爲之驚恐。鄭公孤獨地建造了一個隱居之地,如今天地間允許他享有雙重清高的名聲。

賞析

這首作品贊頌了鄭公的忠誠與高尚品德,通過對比家國患難與鄭公的隱居生活,突出了鄭公堅守正義、不屈不撓的精神。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脩辤手法,如“龍跳舊刻”、“燕賀新亭”等,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鄭公的隱居環境和其崇高的社會聲譽。結尾的“乾坤今許作雙清”更是將鄭公的品德提陞到了與天地同清的高度,表達了對鄭公深深的敬仰之情。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