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吳匏庵序拙稿

· 沈周
且本荒荒語冗陳,品題何足動朝紳。 光堪繼燭垂垂跋,覆可從甕漠漠塵。 牽比及桓寧作我,借推於謐信因人。 詠歌聊耳存閭巷,自記堯民與舜民。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荒荒:指內容雜亂、粗糙。
  • 品題:評論,這裏指對文稿的評價。
  • 朝紳:指朝廷官員。
  • 垂垂跋:「垂垂」形容漸漸、將盡,「跋」原指蠟燭燃盡殘餘部分,這裏說自己的文稿像將燃盡的燭光一樣微不足道。
  • 覆可從甕:意思是文稿可用來蓋甕 ,表示沒有什麼價值 。
  • :推測此處可能指代某個桓姓之人(具體需結合更多背景判斷)。
  • 寧作我:強調自我獨特性。這裏說牽附攀比到XX(桓某)哪能成就真實的我。
  • :推測可能指某個人。
  • 信因人:的確是因爲他人(而被提及之類)。
  • 堯民與舜民:指代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百姓,作者表示文稿只是記錄自己這樣平凡百姓的生活。

翻譯

我的文稿本就內容雜亂、言語冗長陳腐,這樣的東西哪裏值得打動朝廷官員呢。它的光彩就如同那漸漸快要燃盡的燭光一樣微不足道,甚至只能像被用來蓋在甕上,任其佈滿灰塵。非要牽強地與他人攀比,哪裏能塑造真實的我;就算有所推舉讚譽,也確實是因爲別人的緣故。這文稿不過是隨意記錄些街巷閭里平常事,權當是記錄一下我這樣生活在太平盛世中的普通百姓罷了 。

賞析

沈周這首詩展現出他謙遜的文人品格。開篇直接表明自己文稿的不足,認爲不值得朝廷官員關注,體現其不慕虛榮的心境。詩中用「光堪繼燭垂垂跋,覆可從甕漠漠塵」形象地把文稿比作即將燃盡的燭光和只能蓋甕積塵之物,自嘲而詼諧地突出文稿在他心中地位不高。「牽比及桓寧作我,借推於謐信因人」表達出他對於外界推崇的清醒認識,不認爲自己有多出色,很可能借助他人緣故纔有機會被關注。結尾「詠歌聊耳存閭巷,自記堯民與舜民」顯示出其創作目的單純,只爲記錄普通百姓生活,帶着質樸與真實。整首詩語言質樸無華,情感真摯,能讓我們看到沈周務實、謙遜且重生活本真的一面。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