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項郎中文祥寄筍脯

· 沈周
浙雨溢山藪,竹萌密無地。 土人饕頓頓,腸胃當厭飫。 吾蘇少其祖,數竿破俗藝。 有茁重兒孫,豈敢屑盤箸。 知味聊耳耳,僅免煮簀茹。 愛我愛日翁,脯臘富裹寄。 蒸爚得火候,法熟野衲治。 新鮮色莫黯,纂纂玉縷脆。 烘日不過熯,著鹽未多漬。 嘗之清可珍,吃棒元脩避。 餘生本骨立,滋瘦忘所忌。 客佳稍出供,薦茗聊三四。 還笑湖州饞,不管傷幼稚。 聞君苦痰疾,日食不妨嗜。 醫氏曾有說,性可消膈滯。 能分固知羨,推食感念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筍脯:用竹筍製成的幹食品。
  • :貪吃。
  • 頓頓:每頓飯。
  • 厭飫:飽足。
  • 茁重:茁壯成長。
  • 屑盤箸:放在盤子和筷子上的食物。
  • 耳耳:罷了,表示不以爲然。
  • 簀茹:竹蓆上吃的東西。
  • 愛日翁:對老年人的尊稱。
  • 脯臘:乾肉。
  • 蒸爚:蒸煮。
  • 火候:烹飪時控制的熱度。
  • 法熟:按照傳統方法制作。
  • 野衲:指僧人,這裏可能指僧人制作的食品。
  • 色莫黯:顏色不暗淡。
  • 纂纂:形容細密。
  • 玉縷脆:形容食物質地細膩脆嫩。
  • 烘日:曬太陽。
  • 過熯:過度乾燥。
  • 著鹽:加鹽。
  • :浸泡。
  • 清可珍:清新可口,值得珍視。
  • 吃棒元脩避:吃東西時避免用棍棒。
  • 骨立:形容人瘦。
  • 滋瘦:因爲食物而變瘦。
  • 忘所忌:忘記忌諱。
  • 出供:拿出來供人享用。
  • 薦茗:推薦茶。
  • 湖州饞:湖州人貪吃。
  • 傷幼稚:傷害幼小。
  • 痰疾:痰病。
  • 膈滯:胸膈阻塞。
  • 推食:推薦食物。
  • 感念至:深感思念。

翻譯

浙江的雨水溢滿了山野,竹筍密密麻麻地長滿了地面。當地人貪吃,每頓飯都吃得飽飽的。我們蘇州雖然竹筍不多,但也有幾根破土而出,顯得不俗。竹筍茁壯成長,我們怎麼捨得將其作爲盤中餐呢?只是隨便嚐嚐,僅僅爲了不煮竹蓆上的食物。

我敬愛的老者,寄來了豐富的筍脯和乾肉。這些食物蒸煮得恰到好處,按照傳統方法制作,顏色鮮亮不暗淡,質地細膩脆嫩。曬太陽不過度乾燥,加鹽不多,浸泡得恰到好處。嚐起來清新可口,值得珍視,吃東西時避免用棍棒。

我這一生本來就瘦弱,因爲食物而變瘦,忘記了忌諱。拿出來供客人享用,推薦茶水三四次。還笑話湖州人貪吃,不管傷害幼小。聽說你苦於痰病,每天吃這些不妨礙你的嗜好。醫生曾說,這種食物可以消除胸膈阻塞。能分享這些食物,我深感思念。

賞析

這首作品描述了作者收到友人寄來的筍脯後的感受。詩中,作者通過對筍脯的讚美,表達了對友人的感激之情。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作者對食物的珍視和對生活的熱愛。通過對食物的細膩描寫,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深刻體驗。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抒情詩。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