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申秋日恭陪王侍御老師往寧陽奉祭太師祠限韻
千秋流韻使人思,下馬城隅拜舊祠。
召杜堂前歌樂只,冷風亭畔弄流颸。
山僧迓客開閒院,父老逢人話往時。
樗散亦叨門下士,一杯明水薦江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庚申:這裏指的是年份,具體年份需要根據歷史背景確定。
- 王侍御:侍御是古代官職名,王侍御即姓王的侍御。
- 寧陽:地名,今山東省寧陽縣。
- 太師祠:供奉太師的祠堂,太師是古代官職,位列三公,地位極高。
- 召杜堂:可能是當地的一個地名或建築名。
- 冷風亭:地名或建築名,具體位置不詳。
- 流颸:微風,颸(sī)。
- 山僧:住在山中的僧人。
- 樗散:樗(chū),指不材之木,比喻無用之人;散,指散人,即閒散之人。
- 門下士:門生,指在老師門下學習的學生。
- 明水:古代祭祀時用以供奉的水,象徵清潔。
- 江蘺:一種香草,蘺(lí)。
翻譯
在庚申年秋日,我有幸陪同王侍御老師前往寧陽,去拜祭太師的祠堂。在城隅下馬,我們向那座古老的祠堂致敬,感受着千年的韻味,激發着深遠的思考。在召杜堂前,我們歌頌着歡樂,而在冷風亭畔,我們享受着微風的拂動。山中的僧人迎接我們的到來,打開了寧靜的院落;當地的父老們遇到了我們,便談論起往昔的時光。我雖如樗木般無用,卻也榮幸地成爲了老師門下的學生,我手持一杯明淨的水,獻上江蘺,以此表達我的敬意。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陪同老師前往寧陽拜祭太師祠的情景,通過對古祠、堂前、亭畔等場景的細膩描寫,展現了深厚的歷史感和文化氛圍。詩中「千秋流韻使人思」一句,既表達了對歷史的敬仰,也體現了對過去的深切懷念。後文通過與山僧、父老的交流,進一步以人物的活動和對話,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結尾處,作者以自謙之詞表達了對老師的敬重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
李之世
李之世,字長度,號鶴汀。新會東亭人。以麟子。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舉人。晚年始就瓊山教諭,遷池州府推官。未幾移疾罷歸。著作極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遊》、《南歸》、《雪航》、《家園》、《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諸集。傳世者有《鶴汀集》十卷,其中詩集七卷、文集二卷,卷一〇附錄其弟李之標文度《鳧渚集》。原刻《朱厓集》,一集《浮槎草》,二集《可廬草》,三集《歇園草》,四集《和蘇草》,五集《韻語》,今已不傳,惟附見於《鶴汀集》之中。《鶴汀集》前有李本寧《圭山副藏敘》、韓上桂《北遊草敘》二文,可供參考。康熙《新會縣誌·藝文下》錄其詩三十一首、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八首,《明詩紀事》六首。《鶴汀集》錄有邑志小傳、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一有傳。
► 13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