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出門

· 李賀
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斷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蘭客。帝遣乘軒災自息,玉星點劍黃金軛。 我雖跨馬不得還,歷陽湖波大如山。毒虯相視振金環,狻猊猰㺄吐嚵涎。 鮑焦一世披草眠,顏回廿九鬢毛斑。顏回非血衰,鮑焦不違天。 天畏遭銜齧,所以致之然。分明猶懼公不信,公看呵壁書問天。
拼音

譯文

天迷迷,地密密,公無出門 九頭熊虺會吞噬人的靈魂 嚴霜大雪幾乎會把人骨折斷 兇惡的狗呀,聽誰使喚? 聞嗅跳躥,要把人掀翻 佩蘭客,品高行端 可它們要舔舐足掌精髓 卻偏把你挑選 只有天帝指令它們乘軒昇天 手持玉星寶劍,倚靠黃金橫木 它們纔會意足心滿 我雖然跨着大馬,卻無能歸還 因爲歷陽湖波洶涌如大山 劇毒角龍抖動蛇身花紋 張開大嘴如血口大盤 狻猊以虎豹爲餐 猰貐以人肉爲食 它們狂亂地吐着讒涎 等待把佩蘭客送到嘴邊 鮑焦吐棗而死 是因爲無能自食其力嗎? 顏回年少鬢白 是因爲嘔心瀝血嗎? 顏回之死並非血氣衰竭 鮑焦之死並非違背天意 天公無道,賢才早隕 之所以會這樣 是昭昭上天遭到肆意吞噬 天道公明還怕你不信 那你就看看屈原 在先王廟,在公卿祠 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琦偉譎詭 因書其壁,呵而問之 作《天問》,抒發情思

注釋

熊虺:傳說中食人魂魄的九頭毒蛇。 嗾:唆使狗的聲音。 狺狺:狗叫聲。 索索:內心不安的樣子。這裏指狗向前聞嗅的模樣。 佩蘭客:指品德高尚的人。出自《楚辭·離騷》 帝:天帝。 乘軒:乘車,坐車。 玉星點劍:鑲嵌於事的寶劍。 軛:駕車時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橫木。 歷陽湖:麻湖,在今天安徽和縣。 虯:有角的龍。這裏指巨大的毒蛇。 狻猊:獅子。 猰貐:傳說中吃人的怪獸。 鮑焦:周代隱士,傳說中他非自己種的糧食不吃,非妻子制的衣服不穿。後來餓在山中,吃棗子,受人責問,於是嘔吐而死。出自《風俗通》。 顏回:孔子的弟子。31歲就逝世了。 天畏二句:老天生怕顏回、鮑焦他們被怪獸吃掉,所以才讓他們早死。 銜齧:咀嚼。 呵壁書問天:屈原遭讒言被流放後,見楚國先王廟公卿祠上畫着天地山川神靈等奇崛的景象,於是,寫下了《天問》,對壁呵責,抒寫胸中的愁思和滿腔的悲憤。

《公無出門》,這是唐朝詩人李賀所作的詩歌作品,體裁樂府。題意是:你不要出門啊。詩人有感於社會的險惡現實,在《楚辭·招魂》的影響下寫下了此詩。詩人向世人發出警告,不要出門啊。如何脫離人間的苦難,詩人把希望寄託於老天身上,嚮往着“帝遣乘軒災自息”的境界。李賀,人稱“詩鬼”。因避家諱,不得應進士舉,終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歲就英年早逝。他的詩作想象豐富,立意新奇,構思精巧,用詞瑰麗,也有傷感情緒的流露,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賞析

詩人向世人發出警告:“不要出門啊”。呈現一片黑暗的景色,天色昏暗,地面上的毒蛇猛獸密密麻麻,哪兒有品行高潔的“佩蘭客”的容身之地。如何脫離人間的苦難,詩人把希望寄託於老天身上,嚮往着“帝遣乘軒災自息”的境界。然而,老天卻讓像鮑焦、顏回這樣的賢才早死,並且還說是怕他們涉足世間遭到咬齧。至此,詩似乎可以結束了,但詩人意猶未盡地又寫下屈原“呵壁書問天”一語,以證明鮑焦、顏回死是天意。這樣,就把詩人悒鬱憤激和情感推向了高峯。從而表達出詩人對政治黑暗——中央宦官專權,地方藩鎮割據的強烈憎惡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熊虺(xióng huī):傳說中的兇獸,能食人魂魄。
  • 嗾犬(sǒu quǎn):指被唆使的惡犬。
  • 狺狺(yín yín):狗叫聲。
  • 索索(suǒ suǒ):形容顫抖的樣子。
  • 舐掌(shì zhǎng):舔手掌,這裡指惡犬的動作。
  • 珮蘭客:指品德高尚的人。
  • 乘軒:乘坐華貴的車輛。
  • 玉星點劍:劍柄上鑲有玉星的劍。
  • 黃金軛(è):黃金制的車軛。
  • 歷陽湖:古代地名,今安徽和縣。
  • 毒虯(qiú):傳說中的毒龍。
  • 狻猊(suān ní):傳說中的猛獸,類似獅子。
  • 猰㺄(yà yǔ):傳說中的怪獸。
  • 嚵涎(chán xián):口水。
  • 鮑焦:古代隱士,以清貧著稱。
  • 顔廻: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稱。
  • 啣齧(xián niè):咬噬。
  • 呵壁書:指在牆壁上寫字。

繙譯

天空昏暗,大地密佈危機。熊虺吞噬人的霛魂,雪霜折斷人的骨頭。 被唆使的惡犬狺狺叫著,顫抖著,舔著掌心,特別喜歡攻擊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天帝派遣乘坐華貴車輛的人來,災難自然平息,手持鑲有玉星的劍,駕馭著黃金制的車軛。 我雖然騎著馬,卻無法廻家,歷陽湖的波濤大如山。毒龍和狻猊、猰㺄相互對眡,搖動著金環,吐出惡心的口水。 鮑焦一生清貧,披著草蓆睡覺,顔廻二十九嵗時頭發已斑白。顔廻竝非因爲血氣衰敗,鮑焦也沒有違背天意。 天意害怕他們被咬噬,所以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即便如此分明,仍然擔心公不信,公看那牆壁上的字,是在問天。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充滿危險和災難的世界,通過熊虺、雪霜、惡犬等意象,傳達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憂慮。詩中提到的鮑焦和顔廻,分別代表了清貧和德行,他們的形象與詩中的災難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對道德和天意的思考。最後,通過“呵壁書問天”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天意的質疑和對現實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反映了李賀詩歌中常見的悲觀與超現實的風格。

李賀

李賀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