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李賀
胡角引北風,薊門白於水。 天含青海道,城頭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鳴夜刻。 蕃甲鎖蛇鱗,馬嘶青冢白。 秋靜見旄頭,沙遠席羈愁。 帳北天應盡,河聲出塞流。
拼音

所属合集

#北京

注釋

塞下曲:樂府舊題。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 胡角引北風,薊門白於水:薊門,今河北有薊縣,漢唐時爲邊城。陸機有《出自薊北門行》。 天含青海道,城頭月千里:青海,唐時屬吐谷渾。 露下旗濛濛,寒金鳴夜刻:寒金,刁斗也。夜刻,夜更也。 蕃甲鏁蛇鱗,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蕃,衆多,《說文》:"蕃,草茂也。" 秋靜見旄頭,沙逺席覉愁:旄頭,星名,爲冀州之分野。《史記》:"昴曰旄頭,胡星也。"席覉,席箕,一名塞蘆。馬草也,生北方。古詩:"千里席箕草。" 帳北天應盡,河聲出塞流:帳北,軍帳以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胡角: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樂器,常用於軍中或宴樂。
  • 薊門:古代地名,今北京一帶。
  • 青海道:古代通往青海的道路。
  • 寒金:指金屬製的樂器,如鍾、鉦等,因寒冷而發出清脆的聲音。
  • 蕃甲:指外族的鎧甲。
  • 蛇鱗:形容鎧甲上的鱗片狀裝飾。
  • 青冢:指墳墓,因墳上長滿青草而得名。
  • 旄頭:古代軍旗上的裝飾,用犛牛尾製成。
  • 席羈愁:指因羈旅在外而感到的愁苦。

翻譯

北風吹響胡角,薊門的水面比白雪還要潔白。 天空似乎含着通往青海的道路,城頭的月亮照耀千里。 露水滴落在朦朧的旗幟上,寒冷的金屬樂器在夜晚鳴響。 外族的鎧甲如同鎖鏈般覆蓋着蛇鱗,馬兒在青草覆蓋的墳墓旁嘶鳴。 秋天的寂靜中,我看見了軍旗上的旄頭,遙遠的沙地上,我因羈旅而感到愁苦。 帳篷的北邊,天空似乎到了盡頭,黃河的聲音從塞外流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荒涼與戰爭的殘酷。通過「胡角」、「薊門」、「青海道」等詞語,勾勒出一幅邊疆的蒼茫景象。詩中「露下旗濛濛,寒金鳴夜刻」等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邊塞夜晚的寒冷與孤寂。而「蕃甲鎖蛇鱗,馬嘶青冢白」則進一步以具象的戰爭元素,展現了邊塞的緊張氣氛。最後,「帳北天應盡,河聲出塞流」以壯闊的筆觸,表達了詩人對邊塞生活的深刻感受。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李賀邊塞詩的獨特魅力。

李賀

李賀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