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三十韻

· 吳融
嫋嫋復盈盈,何年墜玉京。 見人還道姓,羞客不稱名。 故事諳金谷,新居近石城。 臉橫秋水溢,眉拂遠山晴。 粉薄塗雲母,簪寒篸水晶。 催來兩槳送,怕起五絲縈。 髻學盤桓綰,牀依宛轉成。 博山凝霧重,油壁隱車輕。 額點梅花樣,心通棘刺情。 搔頭邀顧遇,約指到平生。 魚網徐徐襞,螺卮淺淺傾。 芙蓉褥已展,豆蔻水休更。 趙女憐膠膩,丁娘愛燭明。 炷香龍薦腦,闢魘虎輸精。 管咽參差韻,弦嘈倰僜聲。 花殘春寂寂,月落漏丁丁。 柳絮聯章敏,椒花屬思清。 剪羅成彩字,銷蠟脫珠纓。 邂逅當投佩,難難莫拊楹。 熨來身熱定,舐得面痕平。 匣鏡金螭怒,簾旌繡獸獰。 頸長堪鶴並,腰細任蜂爭。 滴淚泉饒竭,論心石未貞。 必雙成鳳去,豈獨化蟬鳴。 書遠腸空斷,樓高膽易驚。 數錢紅帶結,鬥草茜裙盛。 䘧柳闌干小,侵波略彴橫。 夜愁遙寄雁,曉夢半和鶯。 翼秪思鶼比,根長羨藕並。 可憐衣帶緩,休賦重行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嫋嫋(niǎo niǎo):形容女子體態輕盈柔美。
  • 盈盈:形容女子儀態美好。
  • 玉京:指天宮,神仙居住的地方。
  • 故事:這裏指舊時的典故或傳說。
  • (ān):熟悉。
  • 金谷:指金谷園,古代著名的園林。
  • 石城:石頭城,指南京。
  • 秋水:比喻女子的眼睛,清澈明亮。
  • 遠山:比喻女子的眉毛,形狀優美。
  • 雲母:一種礦物,這裏指用雲母做的裝飾品。
  • (zān):古代用來束髮的簪子。
  • 水晶:這裏指水晶做的簪子。
  • 五絲:五彩絲線,這裏指用來裝飾的絲線。
  • 盤桓(huán):徘徊,這裏指盤發的方式。
  • 宛轉:曲折,這裏指牀的形狀。
  • 博山:古代的一種香爐。
  • 油壁:指塗有油的牆壁,這裏指車壁。
  • 棘刺:荊棘的刺,比喻心中的痛苦。
  • 搔頭:撓頭,表示思考或煩惱。
  • 顧遇:遇見,遭遇。
  • 約指:約定,指許下的諾言。
  • 平生:一生。
  • (bì):摺疊。
  • 螺卮(luó zhī):螺形的酒杯。
  • 豆蔻:比喻少女。
  • 龍薦:龍形的香爐。
  • 闢魘(pì yǎn):驅除噩夢。
  • 倰僜(léng dèng):形容聲音雜亂。
  • 椒花:花椒的花,這裏指詩中的比喻。
  • 銷蠟:融化蠟燭。
  • 珠纓:珠子串成的纓絡。
  • 投佩:投擲玉佩,古代的一種遊戲。
  • 拊楹(fǔ yíng):輕拍柱子。
  • 金螭(chī):金色的龍。
  • 繡獸:繡有野獸圖案的布。
  • 滴淚泉:比喻眼淚。
  • 論心石:比喻堅貞不渝的心。
  • 化蟬:比喻死後化爲蟬。
  • 數錢:數銅錢,古代的一種遊戲。
  • 鬥草:鬥草遊戲,古代的一種遊戲。
  • 茜裙:紅色的裙子。
  • 略彴(zhuó):小木橋。
  • 翼秪(zhǐ):翅膀,這裏指思念。
  • 鶼比:比喻夫妻。
  • 藕並:比喻夫妻恩愛。
  • 衣帶緩:形容身體消瘦。
  • 賦重行行:寫詩表達離別之情。

翻譯

她體態輕盈柔美,不知何時從天宮墜落凡間。見到人便自報姓名,羞於在客人面前自稱名字。熟悉金谷園的典故,新居靠近石頭城。她的眼睛如秋水般清澈,眉毛如遠山般秀美。薄薄的粉塗在雲母上,寒涼的水晶簪子插在髮間。急忙划船送來,生怕五彩絲線纏繞。學習盤發的方式,牀的形狀曲折。博山香爐煙霧重重,油壁車輕輕隱現。額頭點着梅花圖案,心中感受着荊棘的刺痛。撓頭思考遇見的情景,約定一生相伴。魚網慢慢摺疊,螺形酒杯輕輕傾倒。芙蓉褥子已鋪開,豆蔻年華不再。趙女喜愛膠的細膩,丁娘愛戀燭光。龍形香爐薰香,虎形符咒驅邪。管樂聲參差不齊,絃樂聲嘈雜。花兒凋零,春光寂靜,月亮落下,漏聲丁丁。柳絮聯成詩句敏捷,椒花寓意清新。剪下羅帛成彩字,融化蠟燭脫下珠纓。邂逅時投擲玉佩,困難時不要輕拍柱子。熨燙後身體熱度穩定,舔舐後面部痕跡平滑。匣中鏡子映出金龍怒目,簾上繡着野獸猙獰。頸長似鶴,腰細如蜂。淚水如泉,心石未堅。必成雙成對如鳳凰,豈能獨自化蟬鳴。書信遠去,心腸空斷,樓高膽易驚。數錢遊戲紅帶結,鬥草遊戲紅裙盛。柳樹欄杆小,侵波小橋橫。夜愁遙寄雁,曉夢半和鶯。思念只願與愛人比翼,根長羨慕藕並。可憐衣帶漸寬,不要再寫離別的詩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女子的形象與情感,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展現了她的美麗、才情與內心的複雜情感。詩中運用了許多比喻和典故,如「秋水」、「遠山」比喻女子的眼睛和眉毛,以及「金谷」、「石城」等地的典故,增添了詩的文化底蘊。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女子對愛情的渴望和對離別的哀愁,體現了唐代詩歌中常見的情感主題。整體上,這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唐代詩歌的藝術魅力。

吳融

吳融

吳融,字子華,吳翥孫,唐越州山陰人,生於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卒於唐昭宗天覆三年(公元903年),享年五十四歲。唐昭宗龍紀進士。韋昭度討蜀,表掌書記。坐累去官,流浪荊南,依成汭。後以禮部郎中爲翰林學士,拜中書舍人。唐昭宗反正,御南闕受賀,融最先至,草十數詔,語當意詳,進戶部侍郎。終翰林承旨。有《唐英歌詩》。 ► 3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