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秋:深秋。
- 憑:靠着。 檻(jiàn):欄杆 。
- 披天:散開在天空。
- 觸石:觸碰到石頭。這裏是指雲氣繚繞于山間石頭。
- 湘雁:湖南一帶的大雁。
- 潘園:這裏指代從翁的居所。東晉潘岳在洛陽建園,後世常以「潘園」稱名門貴族的園林。
- 琴尊:琴和酒杯,指代飲酒撫琴的風雅生活。
翻譯
在深秋時節,我靠着高高的欄杆,極目遠眺萬里晴空,一片清新爽朗的景象。濃厚的霧氣急速地在天空中散開,千萬朵白雲悠悠地觸碰着山間的石頭。湖水與山巒,遠遠望去,只如那點綴在大地上的四五點;湖南的大雁南飛,傳來兩三聲清脆的鳴叫。此時我遙想着您所在的潘園之中,那飲酒撫琴的興致該是多麼清幽高雅呀。
賞析
這首詩開篇點明時節與地點,通過「高秋憑遠檻,萬里看新晴」,營造出開闊遼遠的意境,奠定了全詩明朗又帶點惆悵的基調。頷聯「重霧披天急,千雲觸石輕」,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霧開雲動的壯麗景緻,一「急」一「輕」,形成動靜結合、對比鮮明的畫面,展現出自然的靈動之美。頸聯「湖山四五點,湘雁兩三聲」運用白描手法,「四五點」湖山勾勒出畫面的曠遠與疏淡 ,「兩三聲」湘雁啼叫增添了幾分孤寂悽清之感,以動襯靜 ,讓畫面更顯空靈。尾聯「遙想潘園裏,琴尊興轉清」則由景及人,詩人遙想從翁於潘園之中撫琴飲酒的閒適場景,含蓄地表達出自己對從翁的思念以及對那種高雅閒適生活的嚮往。整首詩景情交融,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意境清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

李羣玉
李羣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蹟「水竹居」,舊志記爲「李羣玉讀書處」。李羣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羣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於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羣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並作詩《送李羣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後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羣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迴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李羣玉一生交遊廣,足跡遍及河南、河北、陝西、大江南北。李羣玉著有詩前集三卷,後集五卷。《全唐詩》錄他的詩二百六十三首。他是晚唐重要詩人,與齊己、胡曾被列爲唐代湖南三詩人。唐末周樸《吊李羣玉》詩讚道:「羣玉詩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歸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他還是記載「長沙窯」的第一人。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