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茶山故宅復爲賊燬

· 張穆
家同萍梗定何時,空負柴桑掩柳絲。 未雨拙鳩憐有婦,在陰鳴鶴已無兒。 道從得喪知深淺,夢亦艱難出亂離。 已向有生明幻影,求心時作牧牛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萍梗: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
  • 柴桑:古縣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這裏指代詩人的故鄉。
  • 拙鳩:比喻笨拙的人,這裏可能指詩人自己。
  • 鳴鶴:比喻有才華或有品德的人。
  • 得喪:得失。
  • 幻影:虛幻的景象或事物。
  • 牧牛詞:指放牧時唱的歌,這裏可能指詩人尋求心靈平靜的方式。

翻譯

家如同漂泊的萍梗,何時才能安定?空對着柴桑的柳絲,感到無奈。 未雨綢繆時,我這笨拙的鳩鳥可憐地有伴侶相伴,而在陰暗處鳴叫的鶴卻已無子嗣。 通過得失,我深知人生的深淺,即使在夢中,也艱難地逃離亂世。 我已經明白生命如同幻影,爲了尋求心靈的平靜,時常創作牧牛的歌謠。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家國淪喪、生活漂泊的深切感慨。詩中,「家同萍梗」、「空負柴桑」描繪了詩人流離失所的悲慘境遇,而「拙鳩憐有婦」、「鳴鶴已無兒」則通過對比,抒發了詩人對家庭和未來的憂慮。後兩句「道從得喪知深淺,夢亦艱難出亂離」深刻反映了詩人對人生和時局的深刻認識,以及內心的掙扎和無奈。最後,詩人通過「牧牛詞」表達了對心靈平靜的渴望,體現了在亂世中尋求精神寄託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人生感悟。

張穆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敬之。張和弟。正統四年進士。任工部主事,累官至浙江布政司右參政。有《勿齋集》。 ► 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