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頭流水歌三疊其三

殘月寶刀白,微霜隴樹黃。 笛中聞折柳,那得不思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隴頭:指隴山之巔,隴山位於今陝西省和甘肅省交界處。
  • 流水歌三疊:古代的一種曲調,三疊指歌曲重複三次。
  • 殘月:指月亮的殘缺部分,即月末或月初的月亮。
  • 寶刀:指鋒利的刀劍。
  • 微霜:指輕微的霜凍。
  • 隴樹:指隴山上的樹木。
  • 折柳:古代一種送別的習俗,折柳枝作爲離別的象徵。
  • 思鄉:思念家鄉。

翻譯

殘缺的月亮映照着鋒利的寶刀,發出銀白色的光芒, 輕微的霜凍覆蓋着隴山上的樹木,樹葉泛起黃色。 在笛聲中聽到了折柳的曲調, 這樣的情景,怎能不讓人思念遠方的家鄉。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隴山之巔的夜景,表達了深切的思鄉之情。詩中「殘月寶刀白,微霜隴樹黃」以對仗工整的句式,描繪了月光下的寶刀和霜降後的樹木,形成了一幅靜謐而略帶淒涼的畫面。後兩句「笛中聞折柳,那得不思鄉」則巧妙地運用了折柳這一傳統意象,通過笛聲傳達出對家鄉的深深思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張時徹

明浙江鄞縣人,字維靜,一字九一,號東沙。受業於族子張邦奇,治程朱學。嘉靖二年進士。歷官福建、雲南、山東、湖廣、四川,所至有政績,終官南京兵部尚書。五十三歲罷官里居。寄情文酒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明文範》、《善行錄》、《救急良方》、《芝園定集》。 ► 1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