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賴思順雲林讀書深處

· 鄭真
愛向雲林縹緲間,何如李白在匡山。 每令童子移書帙,時許仙人颯佩環。 講罷風生幽壑底,夢迴月到碧溪灣。 勞生正厭塵遮眼,杖履何由共往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縹緲(piāo miǎo):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 李白在匡山:李白,唐代著名詩人,曾隱居於匡山。
  • 書帙(shū zhì):書卷,書籍。
  • 颯佩環:颯,形容風聲;佩環,古人佩戴的玉飾,行走時發出聲響。
  • 講罷:講學結束後。
  • 塵遮眼:比喻世俗的紛擾。

翻譯

喜愛在雲霧繚繞的林間深處,那裏如同李白隱居的匡山。 常讓童子搬動書卷,時而仙人輕步,佩環叮噹作響。 講學結束後,風聲在幽深的山谷中迴盪,夢醒時月光照耀着碧綠的溪灣。 勞碌的生活正被塵世的紛擾所困擾,何時能拄着柺杖與你一同往返於這清幽之地。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遠離塵囂、靜謐讀書的理想境地。通過「雲林縹緲間」和「李白在匡山」的比喻,表達了作者對隱居讀書生活的嚮往。詩中「童子移書帙」和「仙人颯佩環」的描繪,增添了詩意和神祕感。結尾的「塵遮眼」與「杖履何由共往還」則流露出對現實生活的厭倦和對理想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清靜讀書生活的深切向往。

鄭真

明浙江鄞縣人,字千之。洪武四年舉人。官廣信教授。治經學長於《春秋》。與兄鄭駒、弟鄭鳳並以文學擅名。嘗取諸家格言,著爲集傳集說集論。有《滎陽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