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行

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憐人花也愁,隔簾消息風吹透。 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閒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 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 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 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 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淚眼觀花淚易乾,淚乾春盡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
拼音

注釋

桃花行:即是桃花詩,原係唐樂曲名,據唐武平一《景龍文館記》載,唐中宗景龍四年春,宴桃花園,群臣畢從,學士李矯等各獻桃花詩,中宗令宮女歌之,辭即清宛,歌乃妙絶。其中十二篇入樂府,號曰《桃花行》。這裏作者借用舊題。 閑苔院落:庭院裏長滿荒苔。 茜裙:茜紗裙。茜是一種根可作紅色染料的植物,這裏指紅紗。 「霧裹烟封一萬株」句:千萬桃樹盛開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紅色的煙霧中。程高本改「霧裹」爲「樹樹」,「樹樹煙封一萬株」語頗不詞。 烘樓照壁:因桃花鮮紅如火,所以用「烘」、「照」。 「天機燒破鴛鴦錦」句:傳説天上有僊女以天機織雲錦。這是説桃花如紅色雲錦燒破落於地面。「燒」、「鴛鴦(表示喜兆的圖案)」皆示紅色。 春酣:春天酣睡。亦説酒酣,以醉顔喩紅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張憲詩「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詞。 影蘸:即蘸著有影,指洗臉。影,程高本誤爲「飲」。北齊盧士琛妻崔氏有才學,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給兒子洗臉,幷念道:「取紅花,取白雪,與兒洗面作光悅;取白雪,取紅花,與兒洗面作姸華。」後傳桃花雪水洗臉能使容貌姣好。 何相類:什麽東西與它相像。 人之淚:指血淚。 杜宇:即杜鵑,也叫子規,傳説古代蜀王名杜宇,號望帝,死後魂魄化爲此鳥,啼聲悲切。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的詩歌,全詩情境融洽,構思奇巧,對比鮮明,使詩的形象鮮明,感情濃郁,語言清爽,語勢流暢,讀來如行雲流水,體味一下,卻又感柔腸百轉,感人至深。在《桃花行》裏表達的情感,屬於黛玉自己的情感要遠比《葬花吟》要來得濃,來得重。 《桃花行》則專爲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預作象徵性的寫照。

賞析

《桃花行》與《葬花吟》,《代別離·秋窗風雨夕》相近,同爲歌形體。歌行是古典詩的一種體裁,漢人或稱歌,或稱行,唐人因之,也通稱歌行。關於歌行體的特點,前人看法亦不一。張表臣《珊瑚鈎詩話》認爲「體如行書曰歌,放情曰歌,兼之爲歌行。」徐師曾《文體明辨序目》也道「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爲歌行。」他們將「放情」作爲歌體形的重要特色。在《紅樓夢》中,長篇歌行共有四首,其中林黛玉共佔四首,另外一首爲賈寶玉的《姽嫿行》。曹雪芹這樣安排,大槪是因爲歌行體「放情」的特徵,與林黛玉、賈寶玉最爲契合吧。 這三首詩的基本格調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詩讖」的成分。《葬花吟》旣是寶黛悲劇的總的象徵,廣義地看又不妨當作「是大觀園諸艷之歸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風雨夕》隱示寶黛訣別後,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則專爲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預作象徵性的寫照。作者描寫寶玉讀這首詩的感受説:「寶玉看了,幷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幷且藉對話點出這是「哀音」。不過,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衹把這種象徵或暗示寫到隱約可感覺到的程度,幷不把全詩句句都寫成預言,否則,不但違反現實生活的眞實,在藝術上也就不可取了。 《桃花行》雖然作於春暖花開之時,卻充滿了哀音。此詩的結構,沒有固定的模式,或六句一換韻,或四句一換韻。 《桃花行》可分爲兩大部分,前半部分,從詩的開始到「烘樓照壁紅模糊」。寫桃花盛開的景象。花事繽紛,如同一場春夢。而後半部分,從「天機燒破鴛鴦錦」到結尾,寫春夢化爲虛無,桃花與詩人將同歸於凋謝、憔悴的命運。 詩的前半部分,將桃花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對照著來寫,而以」簾「作爲兩者之間的屛障。「簾」似卷非卷,隱喩未曾挑開的「心扉」。桃花與詩人之間那微妙的關繫,正是黛玉與寶玉感情生活的眞實寫照。「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一箇「軟」字與一箇「懶」字,點明了兩者各懷心事。寶玉、黛玉朝夕相處,在彼此試探之後,終於「隔簾消息風吹透」。但是,心扉雖然打開,人卻不能朝夕相伴,衹能「茜裙偷傍桃花立」。詩人的心事,如同春天的桃花桃葉一樣,不斷瘋長,最後發展到「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這壯麗的景象,代表著詩人對愛情的美好幻想。 詩的後半部分,則陡轉直下。「天機燒破鴛鴦錦」,旣是承接前半部分而來,桃花漫天盛開的景象,又可以理解成朝霞滿天,爲晨起梳妝作鋪墊。詩人從甜美的春夢中醒來,在富麗堂皇的金盆中和淚梳妝。鮮艷的胭脂,讓詩人聯想到淚水和桃花的花瓣。詩人以淚眼觀桃花,桃花猶自不覺。待桃花發覺時,詩人淚已流盡,春天逝去,桃花也隨之憔悴。全詩以「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結束,含蓄地預示了詩人之死。「一聲杜宇春歸盡」,寫杜鵑聲中群芳散盡,隱含了大觀園中所有女兒的悲劇。「寂寞簾櫳空月痕」,寫人去樓空,與「風透湘簾花滿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此詩形象地描繪了寶、黛愛情的歷程,幷表達了黛玉對未來的不詳預感,難怪寶玉看罷此詩,竟要滾下淚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簾櫳(lián lóng):窗簾和窗牖。 茜裙(qiàn qún):絳紅色的裙子。 (zhàn):在液躰、粉末或糊狀的東西裡沾一下就拿出來。 杜宇:傳說爲古蜀國國王,死後其魂魄化爲杜鵑鳥,啼聲淒切。 }

繙譯

{ 桃花簾外春風輕柔,桃花簾內晨起嬾得梳妝。 簾外桃花和簾內人,人與桃花相隔竝不遙遠。 春風有意揭開窗簾,桃花想窺探人但簾未卷起。 桃花簾外依舊盛開,簾內的人比桃花還要消瘦; 桃花若懂憐愛之人也會憂愁,隔著簾子的消息被風吹透。 風透過湘簾吹得滿庭落花,庭前春色讓人倍加傷感。 閑置的苔蘚院落門空掩著,夕陽西下欄杆旁人獨自憑靠。 憑欄的人對著春風哭泣,身著茜裙悄悄靠近桃花站立。 桃花和桃葉紛紛亂亂,桃花綻放新紅桃葉碧綠如凝。 霧氣籠罩菸封著一萬株桃樹,烘樓照壁桃花紅得模糊。 如同天機燒破了鴛鴦錦緞,春天沉醉將醒移開珊瑚枕。 侍女用金盆打來水,泉水影印著的胭脂冰冷。 胭脂的鮮豔像什麽呢,花的顔色像人的淚。 如果將人的淚比作桃花,淚自顧自地流淌花自顧自地娬媚。 含淚看花花淚容易乾,淚乾了春天結束花也憔悴。 憔悴的花遮掩著憔悴的人,花飛人倦時容易已到黃昏。 一聲杜鵑啼叫春天歸去,寂寞的窗簾和窗牖空畱月影! }

賞析

{ 這首《桃花行》以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情感,描繪了一個充滿哀愁和寂寞的情境。 詩的開頭通過桃花簾外和簾內的對比,烘托出一種慵嬾和憂傷的氛圍。人與桃花相互映襯,既表現了桃花的美麗,也突出了人的孤獨和憔悴。 詩中多次運用風吹桃花、人對桃花的情感等元素,進一步強化了悲傷的情感。如“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花解憐人花也愁,隔簾消息風吹透”,將花與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富有意境。 “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這句,以花的盛開與人的消瘦形成鮮明對比,更加深刻地表達了人的哀愁和無奈。 詩的後半部分,通過描寫庭院的荒涼、人的哭泣、花的凋零等景象,營造出一種淒清的氛圍。“淚眼觀花淚易乾,淚乾春盡花憔悴”將人的淚水與花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表現了生命的短暫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整首詩以桃花爲線索,將人的情感與自然景象巧妙地結郃在一起,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人生無常的悲哀。 }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籍貫瀋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爲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 2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