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四面雲山

· 康熙
珠狀崔嵬裏,蘭衢入好詩。 遠岑如競秀,近嶺似爭奇。 雨過風來緊,山寒花落遲。 亭遙先得月,樹密顯高枝。 湖平無涌浪,霧淨少多歧。 脈脈金明液,溶溶積翠池。 常憂思解慍,樂志餘清悲。 素學臣鄰老,耆年自不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崔嵬(cuī wéi)**:形容山勢高峻。
  • **蘭衢:指美好的道路,這裏可理解爲山間美好的路徑。
  • **遠岑:遠處的山峯。
  • **脈脈:形容水流緩慢、含情的樣子。
  • **金明液:金色明亮的液體,這裏可能指山間如金色般的波光或美好的景象。
  • **溶溶:形容寬廣、平緩流動的樣子。
  • **積翠池:匯聚了翠綠景色的水池。
  • **解慍:消除煩惱、憂愁。《孔子家語·辯樂》:「昔者 舜 彈五絃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 **素學:平素的學問、學識。
  • **耆年:老年人,這裏指高壽。

翻譯

在那如珍珠般羅列且山勢高峻的山巒之中,山間美好的小路彷彿融入了一首美妙的詩篇。遠處的山峯好似在競相展示秀麗的身姿,近處的山嶺就像在爭相比試奇特的風貌。雨剛過去,風就緊緊吹了起來,山中寒涼使得花兒凋謝得遲緩。遠處的亭子因位置偏遠能率先得到月光的照耀,樹木繁茂之處更凸顯出高聳的樹枝。湖水風平浪靜,沒有涌動的波浪,霧氣消散後沒有了衆多的岔路讓人迷茫。那金色明亮的波光緩緩流動,翠綠景色匯聚於池中。我常常憂慮思考如何爲百姓消除憂愁,快樂自得時也會餘下一些清愁。我憑藉平素所學與臣子相處,即便到了老年自己也沒有什麼察覺。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四面雲山宜人的景緻。詩的前半部分,詩人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地呈現了山間羣峯競秀爭奇的壯觀場面,「遠岑如競秀,近嶺似爭奇」形象地寫出了遠近山巒的不同姿態。對雨後山間的變化描寫入微,「雨過風來緊,山寒花落遲」刻畫了雨後天涼,花開花落與衆不同的情景 ,增添了畫面的動態感與神祕感。「亭遙先得月,樹密顯高枝」展現了獨特的視角,亭與月、樹與高枝的描寫,營造出清幽雅緻的意境。

詩的後半部分,詩人筆鋒一轉,從寫景轉入情感與抱負的抒發。借景聯想到民生疾苦,希望能「解慍」,體現出一定的人文關懷與政治抱負。同時 「樂志餘清悲」也流露出人生中喜樂參半的複雜情緒。最後提到自己憑藉學識與臣子相處經年,到老仍不自知,感慨自己一生的行事,使整首詩在寫景之外更多了幾分深沉的韻味,展現出康熙皇帝既有着對自然之美的欣賞能力,又心懷家國天下的複雜心境 。

康熙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