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留別諸公(其一)

滄海驚波百怪橫,唐衢痛哭萬人驚。 高峯突出諸山妒,上帝無言百鬼獰。 豈有漢庭思賈誼,拚教江夏殺禰衡。 陸沉預爲中原嘆,他日應思魯二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滄海:大海,比喻廣濶的社會或政治形勢。
  • 唐衢痛哭:唐衢是古人名,這裡借指痛心疾首的人。
  • 高峰突出: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出衆,引起他人嫉妒。
  • 上帝無言:比喻上天無言,暗示社會公正缺失,邪惡橫行。
  • 百鬼獰:形容世態險惡,如同衆多惡鬼。
  • 賈誼:西漢政治家,才智出衆卻遭貶謫,此処象征被排擠的賢者。
  • 禰衡:東漢名士,因直言不諱而被曹操殺害,此処暗指直言敢諫者。
  • 陸沉:比喻國家或社會的衰落。
  • 魯二生:可能是指孔子的兩個學生顔廻和子路,他們忠誠且有憂患意識,此処表達對未來國運的憂慮。

繙譯

動蕩不安的大時代裡,像唐衢那樣痛心疾首的人引起了衆人的震驚。 一個傑出的人物崛起,令其他人都感到嫉妒,倣彿連上天也默許了惡勢力的猖獗。 哪裡會有漢朝朝廷懷唸賈誼那樣的賢良之臣,衹願讓江夏之地的禰衡遭遇不測的命運。 麪對國家的衰落,我預先爲之歎息,未來人們可能會想起顔廻和子路那樣的憂國憂民者。

賞析

這首詩是康有爲在離開京城時所作,表達了他對時侷的深切憂慮和對改革者的命運感慨。詩人運用歷史典故,如賈誼和禰衡,揭示了自己雖有才華卻被排擠的境遇,同時也寓言了國家和社會的動蕩與黑暗。"滄海驚波"和"高峰突出"形象地描繪了時代的風雲變幻,以及個人在其中的孤獨與無奈。最後,詩人以顔廻和子路的形象寄寓希望,期待未來的社會能有賢人出現,扭轉乾坤。整首詩情感深沉,寓意深遠。

康有爲

康有爲

清廣東南海人,初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更甡,別署西樵山人、天遊化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十四年,首次上書光緒帝,建議變法。後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倡今文經學,借鼓吹孔子託古改制,言變法改良。二十一年《馬關條約》簽訂,有爲聯合在京會試舉人一千三百餘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籤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等,鼓吹變法維新。二十四年,得光緒帝召見,促成“百日維新”。戊戌政變起,逃亡國外。後持保皇立場,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曾與張勳共謀復辟帝制。有《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等。 ► 1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