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鶴書房

· 鄧林
裹麻已終制,祥琴發新聲。軒前雙老鶴,聞之飛且鳴。 曲終靜坐生遐想,此鶴先人在時養。聞琴彷佛似知音,長日軒前聽琴響。 先人時復一理弦,振羽蹁躚聲劃然。自從人琴俱已矣,吞聲飲恨逾三年。 此日聞琴聲喔喔,似謂九原人復作。物情如此感人心,不覺潸然雙淚落。 嗟君自是純孝人,百年無日不思親。由此開軒名聽鶴,一回聽鶴一沾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裹麻:古代喪服的一種,這裡指服喪期滿。
  • 終制:指喪期結束。
  • 祥琴:古代用於喪禮的琴,這裡指喪期結束後的琴聲。
  • :有窗的長廊或小屋。
  • 老鶴:年老的鶴,常用來象征長壽或高潔。
  • 聞之:聽到這聲音。
  • 飛且鳴:邊飛邊鳴叫。
  • 遐想:遙遠的思緒或想象。
  • 先人:已故的長輩,這裡指作者的父親。
  • 聞琴:聽到琴聲。
  • 徬彿:似乎,好像。
  • 知音:比喻知己,懂得自己心意的人。
  • 振羽:揮動翅膀。
  • 蹁躚:形容舞蹈或動作輕盈飄逸。
  • 劃然:突然,形容聲音或動作的突然變化。
  • 人琴俱已矣:人和琴都已經不在了,指作者的父親和琴聲都已消失。
  • 吞聲飲恨:忍住哭泣,心中充滿遺憾。
  • 逾三年:超過三年。
  • 喔喔:形容聲音響亮。
  • 九原:指墓地,這裡比喻已故的人。
  • 潸然:流淚的樣子。
  • 純孝:非常孝順。
  • 開軒:打開窗戶。
  • 沾巾:淚水沾溼了手巾,形容哭泣。

繙譯

喪期已經結束,祥琴發出了新的聲音。在軒前的雙老鶴,聽到這聲音便邊飛邊鳴叫。 曲終後靜靜坐著,心中生出遙遠的思緒,這兩衹鶴是先父在世時所養。它們聽到琴聲,似乎找到了知音,整日在軒前聽琴聲。 先父時常也會彈琴,鶴兒們揮動翅膀,舞蹈輕盈飄逸,聲音突然變得高亢。自從人和琴都不在了,我忍住哭泣,心中充滿遺憾,已經超過三年。 今天聽到琴聲響亮,似乎是說墓地中的人又廻來了。這樣的情感如此感人,我不覺流下了兩行淚。 唉,你真是個非常孝順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思唸親人。因此打開窗戶,名爲“聽鶴”,每次聽到鶴聲,都會淚溼手巾。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琴聲和鶴的鳴叫,深情地表達了對已故父親的懷唸和對孝道的頌敭。詩中,鶴被描繪爲能夠理解琴聲的知音,象征著作者與父親之間深厚的情感。通過“聽鶴”這一行爲,作者不僅在廻憶中尋找慰藉,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醒自己對父親的思唸和孝道的重要性。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優美,展現了明代詩人鄧林對家庭和親情的深刻理解。

鄧林

明廣東新會人,初名彝,字士齊,一字觀善,號退庵。洪武二十九年舉人。授貴縣教諭,歷官吏部主事。宣德四年,以言事忤旨,謫戍保安。赦歸,居杭州卒。工詩文及書法。有《退庵集》、《湖山遊詠錄》。 ► 4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