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孫子起規川八景

· 鄭潛
西巖暝雨曉峯雲,野渡中流漾夕曛。 潭水鏡寒涵夜月,屏山錦暖纈春芬。 繞林鶴唳鬆間聽,夾岸鶯聲柳外聞。 待得雙橋雪晴日,規川移棹訪孫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míng):黃昏,天色將暗。
  • (xūn):日落時的餘光。
  • (xié):織物上染印的凸凹花紋。
  • (lì):鳥類高亢的鳴叫聲。

翻譯

西邊的岩石在黃昏的雨中昏暗,早晨的山峯被雲霧繚繞,野外的渡口在傍晚的餘暉中波光粼粼。潭水如鏡,寒冷中映照着夜月,山巒如屏,錦繡般的花紋在溫暖的春光中顯得格外芬芳。環繞樹林的鶴鳴在松林間迴盪,兩岸的鶯聲在柳樹外傳來。等到雙橋雪後放晴的日子,我將乘船去規川拜訪孫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自然景色的變幻與和諧,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西巖、曉峯、野渡、潭水、屏山等元素在不同時間的光影變化。詩中「暝雨」、「曉峯雲」、「漾夕曛」等詞句,巧妙地捕捉了自然界的瞬息萬變,而「鏡寒涵夜月」、「錦暖纈春芬」則進一步以比喻和擬人的手法,賦予了景物以情感和生命。結尾的「移棹訪孫君」則透露出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及對自然美景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友情的珍視。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