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湞陽峽

· 鄭潛
清絕湞陽峽,秋過客思驚。 風篁疑列戟,煙樹似屯營。 水毒人多瘴,山輝石有英。 峒猺何日息,猶自滯官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湞陽峽(zhēn yáng xiá):地名,位於今廣東省英德市境內,是湞水和北江的交匯處。
  • 風篁(fēng huáng):風吹動竹林的聲音。
  • 列戟(liè jǐ):排列的戟,古代兵器,這裏比喻竹林如兵器般排列。
  • 屯營(tún yíng):軍隊駐紮的地方。
  • 水毒(shuǐ dú):指水中有害物質,可能引起疾病。
  • (zhàng):指熱帶或亞熱帶山林中的溼熱空氣,古人認爲是瘴癘的病源。
  • 山輝(shān huī):山的光輝,這裏指山石的色澤。
  • (yīng):精華,這裏指山石的質地優良。
  • 峒猺(dòng yáo):古代對居住在山區的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裏可能指當地的土著居民。
  • (zhì):停留,阻塞。

翻譯

清幽至極的湞陽峽,秋天經過時,旅客的思緒被驚起。風吹過竹林,聲音如同排列的戟聲,煙霧籠罩的樹木,好似軍隊的營地。水中含有毒素,人們多患瘴氣病,山石則閃耀着光輝,質地優良。那些山區的少數民族何時才能停止紛爭,官兵們仍然在此地停留。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湞陽峽秋天的景色,通過「風篁疑列戟,煙樹似屯營」的比喻,生動地表現了峽中的幽深與險峻。詩中「水毒人多瘴,山輝石有英」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特點,同時也隱含了對當地居民生活的關注。結尾的「峒猺何日息,猶自滯官兵」則表達了對邊疆安寧的期盼和對戰亂不息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自然景觀,又抒發了人文關懷。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