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奉酬李質夫

逸少池邊有舊山,幾年徵淚染衣斑。 駑駘自飽方爭路,騕嫋長飢不在閒。 雪漲江南歸浩蕩,煙埋河朔去間關。 勞歌一聽皆愁思,況我心非木石頑。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hè)詩。
  • 逸少: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字。王羲之曾在會稽爲官,這裏借指李質夫任職之地。
  • 徵淚:遠行的人傷心的淚水。
  • 駑駘(nú tái):劣馬,比喻庸才。
  • 騕嫋(yǎo niǎo):古駿馬名,比喻賢才。
  • :安逸。
  • 河朔:地區名,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 。
  • 間關:形容旅途艱難。
  • 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後成爲送別歌的代稱。

翻譯

在那如同王羲之舊居旁一般美好的山水之地,您已經歷經了好些年,思鄉遠行的淚水將衣服都染得斑斑點點。那些平庸無能之人自享安樂還忙着爭名奪利;而賢才如您卻長期不得志,無法過上安逸的生活。如今大雪紛飛,浩浩蕩蕩地漲滿江南的景緻之中,您踏上歸程;北方大地則被煙霧掩埋,您離去的旅途一定艱難險阻。聽到送別的歌曲都會引得衆人滿是愁緒,更何況我本就不是那無情無義、木石一般的人呢。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酬答友人李質夫之作。首聯以「逸少池邊有舊山」營造出一種清幽高遠的背景,「幾年徵淚染衣斑」則直接道出友人遠離家鄉任職的愁苦。頷聯運用對比手法,將「駑駘」和「騕嫋」分別比作平庸之輩與賢能之才,突出友人的懷才不遇,蘊含對不公平現實的感慨。頸聯描繪景色差異,「雪漲江南」與「煙埋河朔」形成鮮明畫面,「歸」與「去」暗示友人歸程艱難。尾聯以「勞歌」引發愁思,而「況我心非木石頑」則直白表達出自己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以及感同身受的心境。整首詩既有對友人處境的同情,又有對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情感真摯且豐富,借景抒情、對比等多種手法運用巧妙。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