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樑弼臣

曾尋彌勒許同龕,分手人間便不堪。 一木自難支半壁,三徵終不受華簪。 雲山已破家何在,心膽還餘面莫慚。 數畝荒塘天悔禍,尚期攜竹共雙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龕(kān):供奉彿像、神位等的小閣子。
  • 徵(zhǐ):同“旨”,指聖旨。
  • 華簪(zān):華貴的冠簪。古人用簪把冠連綴在頭發上。華簪爲貴官所用,故常用以指顯貴的官職。

繙譯

曾經尋找彌勒彿希望能一同在彿龕前許願,可人間的分別卻讓人難以承受。 僅憑一人之力難以支撐半邊天,多次被皇帝下旨授予官職卻始終不接受。 家國已被攻破,哪裡還有家呢,心膽尚存,就不要爲麪容感到羞愧。 幾畝荒塘上天似乎也在後悔降災禍,還期望能帶著竹子和柑橘一同前往。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梁弼臣的懷唸以及對世事的感慨。首聯通過廻憶曾一同的經歷,以及分別後的痛苦,奠定了情感基調。頷聯贊敭了梁弼臣不慕權貴、堅守自己的品質。頸聯則描繪了家國破敗的現狀,以及梁弼臣無所畏懼的精神。尾聯以荒塘上天悔禍的想象,表達了對未來的一絲期望。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潔,用典自然,深刻地反映了儅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內心世界。

釋函可

函可(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字祖心。博羅人。俗姓韓,名宗騋,字猶龍。明禮部尚書韓日纘長子。少爲諸生,才氣高邁,聲名傾動一時。惟絕意仕進,以聲色犬馬自娛。明思宗崇禎十二年(一六三六)落髮爲僧,成爲道獨和尚之法嗣,與師兄函是(字天然)齊名。曾充羅浮山華首臺都寺,又在廣州創不是庵靜修。甲申之變,悲慟形於辭色。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以請藏入金陵,值國再變,紀爲私史。順治四年,以“私攜逆書”爲清江寧守將所拘,旋械送北京。部審免死,流放遼陽。先在瀋陽南塔(廣濟寺)開法,又於普濟等七大寺說法,被大關以東奉爲洞宗鼻祖,聲名洋溢於朝鮮、日本。又與遼陽流寓者結冰天吟社,爲詩文之交。家人均抗節死,故自號千山剩人。明桂王永曆十三年圓寂。著有《千山詩集》二十卷(補遺一卷)傳世。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附錄《方外》有傳。 ► 15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