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南山石壁

石壁插湖口,磔裂具萬狀。 蛟龍拔古秋,陰崖閟靈藏。 亂掛猢猻藤,樵人不敢上。 湖波齧山足,衝激聲愈壯。 取徑入巖腹,路危藉筇杖。 放眼眺震澤,漭瀁失歸向。 衝漫與白浮,左右列屏障。 遠峯吐青螺,點點貯盤盎。 生平山水胸,及茲始一放。 天風吹衣裳,撲面濺寒浪。 悄然覓歸路,沙磧行可傍。 落日不逢人,林端起樵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磔(zhé)裂:指岩石分裂的樣子。
  • 閟(bì):關閉、掩蔽。
  • 猢猻(hú sūn):猴子的別稱。
  • 齧(niè):咬。
  • 震澤:太湖的古稱。
  • 漭瀁(mǎng yǎng):形容廣闊無涯的樣子。
  • 筇(qióng)杖:指手杖。
  • 盤盎(àng):泛指盤盞一類器皿。

翻譯

山壁聳立在湖口,岩石分裂呈現出萬千姿態。蛟龍好似從古老的秋天拔出,陰暗的山崖掩蓋着神靈寶藏。胡亂地掛着猢猻般的藤蔓,砍柴的人都不敢上去。湖波啃咬着山腳,衝擊的聲音愈發雄壯。選取路徑進入山岩的腹地,道路危險憑藉着手杖。放眼眺望太湖,廣闊無涯讓人迷失了方向。波浪起伏與白色的浮沫,左右排列像屏障。遠處的山峯像吐出的青螺,點點地像是放置在盤盞中。生平愛好山水的情懷,到這裏才完全釋放。天風吹動着衣裳,撲面而來飛濺着寒冷的浪花。悄然尋覓回去的路,沙磧可以依靠着行走。落日時沒有遇見人,樹林頂端傳來樵夫的歌唱。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南山石壁的壯美景色和獨特氛圍。詩中通過對石壁形態、湖波衝擊、山峯遠景等細緻描寫,展現出大自然的雄渾與奇幻。如「石壁插湖口,磔裂具萬狀」寫出了石壁的突兀與奇特形狀,「湖波齧山足,衝激聲愈壯」則凸顯出湖波的力量。詩人置身其中,感受山水之美,胸懷得到釋放,「生平山水胸,及茲始一放」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與陶醉。最後幾句寫歸路與環境氛圍,增添了一種寧靜而幽遠的意境。整首詩語言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讓讀者仿若身臨其境,感受到南山石壁的獨特魅力。

沈德潛

沈德潛

清江蘇長洲人,字確士,號歸愚。乾隆元年,以廩生試博學鴻詞。四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讀、左庶子、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官至禮部侍郎。十四年,以原品休致。高宗賜詩極多。卒諡文愨。論詩專主格律,所作平正通達,然實乏才氣。有選本《唐詩別裁》、《明詩別裁》、《國朝詩別裁》、《古詩源》,著有《竹嘯軒詩鈔》、《歸愚詩文鈔》、《說詩晬語》。四十三年,徐述夔案起,以曾爲徐氏《一柱樓詩》作序,奪諡,並毀墓碑。 ► 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