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磐珠:這裡指琵琶的弦。
- 四弦:指琵琶,琵琶一般有四根弦。
- 明妃:即王昭君。
- 潯陽:地名。
繙譯
大大小小的弦如珍珠般落在指尖上,忽然如雷聲般的聲音環繞著四根弦倣彿進入了鞦天。王昭君離開後,潯陽江頭的琵琶也老了,塞外的草和江邊的花都一樣飽含著憂愁。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彈奏琵琶時的情景以及由此引發的感慨。詩中通過“磐珠落指頭”“雷聲繞四弦鞦”等形象生動的表述,讓讀者倣彿能聽到那琵琶聲。接著提到明妃和潯陽,借王昭君的離去以及潯陽琵琶的衰老,來烘托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憂愁的氛圍,以景結情,以塞草江花的一概愁緒抒發了作者的內在情感和對世事無常的慨歎。
鄭用錫
鄭用錫,漳泉械鬥紛起,撰〈勸和論〉開導村民,又挺身勸解,獲保全者不少,逝後於同治十一年(1872)獲祀鄉賢祠中。道光十四年(1834)曾與堂弟鄭用鑑合撰淡水廳方誌,後世纂修者多以此爲基礎;又著有《周禮解疑》、《周易折中衍義》。咸豐元年(1851)開始修築「北郭園」,此庭園遂成爲北臺重要的文學據點。鄭氏工詩文,詩歌內容小至雜物微詠、個人心緒、家庭瑣事、園林賞玩、交遊酬答,大至反映社會現象,關心桑梓國事,或歡愉憂嘆,或憤慨悲憫,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詩人。文字淺顯質樸,不事修飾,喜好說理,楊浚以爲是邵雍擊壤吟的流衍,頗加推許;但連橫以爲其詩「平淡、未佳」,王國璠則謂:「古體出於宋儒擊壤一派,雖有令人繁雜之譏,卻具『帝力與我何有』之樂。近體必琢必鍊,致氣息神采,大受束縛,流於生澀。獨五言律絕,頗有田園之趣,應可傳也。」鄭氏詩作目前存有兩種版本,其一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的《北郭園詩鈔稿本》;其二系次子鄭如樑委託福建舉人楊浚編修的《北郭園全集》,於同治九年(1870)刊刻,爲北臺灣最早出版的詩文集。此二版本,內容相去甚遠,各有特色,基金會所藏較接近鄭用錫作品原貌,可惜爲殘本,內容並不完整;楊浚編修的刊本,雖經楊氏刪脩潤飾,但所存作品較多,且較爲普遍,臺灣文獻叢刊本中之《北郭園詩鈔》、龍文出版社之《北郭園詩鈔》,均採此版本。茲以《北郭園全集》爲底本,參照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之《北郭園詩鈔稿本》(以下簡稱「稿本」)編校。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認的字體,則由黃哲永、謝永基兩位先生協助辨識完成。(黃美娥撰)
► 3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