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番社:指高山族的村社。
- 鴃(jué)舌:伯勞鳥的舌頭,比喻語言難懂。
- 勞薪:典出《晉書·荀勗傳》,後以“勞薪”比喻功力重複,其事不成。
- 籃輿: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擡著行走,類似後世的轎子。
- 田甲:指舊時擁有田地的人。
- 魚鱗:這裡指魚鱗冊,舊時爲征派賦役和保護封建土地所有權而編制的土地登記簿冊。
- 饜飫(yàn yù):形容喫飽,滿足。
繙譯
一整天都好像在做無意義的事,乘坐的轎子不停地上上下下。番社裡的人說著難懂的話,記錄田地所有者的冊子如魚鱗般繁多。他們的麪目幾乎讓人懷疑是鬼,情形也不像常人。除了對待自己的妻子兒女外,對食物的滿足最爲親近。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在鯉魚潭番社清丈田甲時的所見所感。詩中通過“盡日似勞薪”表達出詩人對這項工作的無奈之感。“社丁言鴃舌”,突出了語言交流的障礙。“麪目渾疑鬼”則形象地描述了番社人的外貌給詩人帶來的特殊感覺。最後兩句則展現了番社人除了親情和對食物的追求外,其他方麪與常人的不同。整首詩呈現出一種對異樣文化和情境的刻畫,讓讀者感受到儅時特殊的場景和氛圍。
林占梅
林占梅,構築潛園,雅集詩騷。文酒之盛,冠於北臺。著有《潛園唱和集》二卷、《潛園琴餘草》八卷,其中《潛園唱和集》已佚。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約有詩一千九百餘首,寫作年代自道光二十七年(1847)迄同治六年(1867)。多詠骨肉親友、園居、遊歷、時事、興懷之作。五言古、近體,善摹難狀之景,達難顯之情。作品風格多樣,平易曉暢法白居易,感時憂國似陸放翁,傷感興懷如吳梅村。臺澎道徐宗幹評其詩「和靜清遠、古澹恬逸」、「詩味多琴味」。茲據臺灣分館藏《潛園琴餘草》爲底本,並參照下列對校本編校:李清河藏《潛園琴餘草》(以下簡稱李本)、李清河藏《潛園詩抄》(以下簡稱李抄本)、連雅堂《臺灣詩薈》(以下簡稱薈本)、臺灣文獻叢刊《潛園琴餘草簡編》(以下簡稱臺銀本)、《新竹文獻會通訊》(以下簡稱文獻本)、陳培桂《淡水廳志》、林維丞《滄海拾遺》、蔡振豐《苑裏志》、鄭鵬雲《師友風義錄》、連橫《臺灣詩乘》、王鬆《臺陽詩話續編》、林欽賜《瀛洲詩集》、賴子清《臺灣詩醇》、曾笑雲《東寧擊鉢吟後集》、彭國棟《廣臺灣詩乘》、蛻萒老人《大屯山房譚薈》。
► 61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