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少年

飛花時節,垂楊巷陌,東風庭院。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 葉底歌鶯梁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
拼音

這首小詞,宛轉曲折地描寫了春日懷人之情。作者把景與人融爲一體。垂楊巷陌,東風庭院,又到飛花時節。重簾如昔,而窺簾人已遠,勾起了綿綿情思。歌鶯舞燕,更添幽怨。既是今日相思無益,悔當初不該相見。全詞工麗和婉,情思纏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垂楊巷陌:栽滿垂柳的小巷街道。垂楊,垂柳。陌,街道。
  • 東風庭院:充滿春日氣息的庭院。東風,春風,常象徵着春天。
  • 重簾:層層的簾子。
  • 窺簾人:這裏指曾經透過簾子窺視的人,通常代指心愛的人。
  • 了無益:完全沒有好處。了,完全。

翻譯

在落花飛舞的時節,垂楊依依的小巷中,還是這東風吹拂的庭院。層層簾子還如往昔一般,只是曾經透過簾子看我的那個人已經遠去。樹葉間歡快啼叫的黃鶯、樑上呢喃的燕子,它們的一聲聲鳴叫,都陪伴着我心中無盡的幽怨。如今我明白,這般苦苦相思是完全沒有益處的,真後悔當初與你相見。

賞析

這首詞寫得深情哀怨、意境悽美。上闋開篇通過「飛花時節,垂楊巷陌,東風庭院」描繪出一幅暮春時節生機勃勃卻又帶着淡淡哀愁的畫面,奠定了傷感的基調。「重簾尚如昔,但窺簾人遠」,以簾子依舊,而人卻遠去的今昔對比,表達出物是人非的失落之感。下闋「葉底歌鶯樑上燕,一聲聲伴人幽怨」,借鶯燕的啼叫襯托出主人公內心的孤獨與幽怨,以樂景寫哀情,更顯哀傷。最後「相思了無益,悔當初相見」直接抒發內心的痛苦與悔恨,將相思之苦推向極致,把那種明知相思無果卻難以自拔的複雜情感刻畫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心底纏綿悱惻又無奈的愛情悲劇。

朱彝尊

朱彝尊

朱彝(yí)尊,清代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醧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除檢討。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南朱北王”);作詞風格清麗,爲“浙西詞派”的創始人,與陳維崧並稱“朱陳”;精於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餘力,爲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著有《曝書亭集》80卷,《日下舊聞》42卷,《經義考》300卷;選《明詩綜》100卷,《詞綜》36卷(汪森增補)。所輯成的《詞綜》是中國詞學方面的重要選本。 ► 237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