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

· 藍智
兵革頻爲患,朝廷屢出師。 未通秦郡邑,空望漢旌旗。 使者徵求急,將軍戰伐遲。 似聞哀痛詔,不獨問瘡痍。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兵革:兵器和甲冑的總稱,泛指武器軍備。這裏指戰爭。
  • :災禍,災難。
  • 朝廷:君主接受朝見和處理政事的地方,也指以君主爲首的中央統治機構。
  • 出師:出兵打仗。
  • 秦郡邑:指秦朝時的郡縣,這裏代指邊遠地區。
  • 旌旗:旗幟的總稱。
  • 使者:奉命出使的人。
  • 徵求:征斂索取。(「徵」同「徵」)
  • 戰伐:征戰,討伐。
  • 哀痛詔:古代帝王因災害頻至、民不聊生、內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詔書。
  • 瘡痍:比喻人民遭受的戰禍、疾苦。

翻譯

戰爭頻繁地帶來災禍,朝廷多次出兵征戰。 還沒有打通邊遠地區的郡縣,只能空望着漢軍的旗幟。 使者急迫地征斂索取,將軍征戰討伐的行動遲緩。 似乎聽到了皇帝下的罪己詔書,不只是詢問民衆的疾苦。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爭頻繁、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以及朝廷在應對戰爭時的種種問題。詩中通過「兵革頻爲患」「朝廷屢出師」表現了戰爭的頻繁和朝廷的應對之策。「未通秦郡邑,空望漢旌旗」則表達了對戰爭進展不順的無奈和擔憂。「使者徵求急,將軍戰伐遲」揭示了朝廷內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使者的急徵與將軍的遲緩形成鮮明對比。最後,「似聞哀痛詔,不獨問瘡痍」則似乎暗示了皇帝對現狀的反思和對民衆疾苦的關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沉,反映了詩人對時事的憂慮和對人民的同情。

藍智

元明間福建崇安人,字明之,一作性之。藍仁弟。元末與兄往武夷師從杜本,絕意科舉,一心爲詩。明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司僉事,以清廉仁惠著稱。其詩清新婉約,與兄齊名。有《藍澗集》。 ► 3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