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夏都憲檄催邊餉瀏倉素儲一旦發之

邊報頻催饋餉兵,披衣衝曉發南盈。 白雲遠補青山缺,黃鳥初蜚綠樹聲。 許國素心憐蠖屈,唱籌五夜雜雞鳴。 孤臣萬里瘡痍境,拭目何時見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丙午夏:指明代的丙午年夏天。
  • 都憲:明代官職名,指都察院的官員。
  • 檄催:用檄文催促。
  • 邊餉:邊防部隊的軍餉。
  • 瀏倉:瀏陽的倉庫。
  • 素儲:平時的儲備。
  • 餽餉:供給軍隊的糧食。
  • 南盈:南方的盈餘。
  • 蠖屈:像蠖蟲一樣屈曲不伸,比喻人的不得志。
  • 唱籌:報時的聲音。
  • 五夜:即五更,指夜晚的五個時段。
  • 瘡痍:創傷,比喻國家的睏苦。

繙譯

在丙午年的夏天,都察院的官員用檄文催促邊防部隊的軍餉,瀏陽倉庫的儲備被一次性發放。我披著衣服,在清晨沖出去処理這些事務。白雲似乎在填補青山的缺口,黃鳥初次在綠樹上鳴叫。我懷著爲國家奉獻的初心,憐憫那些像蠖蟲一樣屈曲不得志的人,夜晚報時的聲音夾襍著雞鳴。作爲孤獨的臣子,我身処萬裡之外的創傷之地,拭目以待何時能看到太平盛世。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代邊防軍餉緊急發放的情景,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安危的深切關懷。詩中,“白雲遠補青山缺”和“黃鳥初蜚綠樹聲”以自然景象映襯出詩人內心的憂慮與期待。後兩句“孤臣萬裡瘡痍境,拭目何時見太平”則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太平的深切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作爲臣子的忠誠與憂國憂民的情懷。

張天賦

張天賦,字汝德,號葉岡,別號愛梅道人。興寧人。少負才名,從湛甘泉遊,聞性命之學。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貢生,爲縣令祝枝山所賞識。嘗講學於崇正書院,凡三修縣誌,並與修《廣東通志》及《武宗實錄》。由拔貢任瀏陽丞,署縣事。以病乞歸。年六十七。有《葉岡詩集》四卷。清咸豐《興寧縣誌》卷九有傳。張天賦詩,以明嘉靖刊本《葉岡詩集》爲底本。 ► 5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