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王季重讀書佳山水樓

書城何處擁芸扉,江上青山獨振衣。 碧澗時浮墨花出,白雲長繞翠毫飛。 問奇客至抽玄草,報午猿啼過翠微。 卻憶匡君兄弟好,搴帷曾共采苓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蕓扉:指書房的門,蕓香可以敺蟲,常用來保護書籍。
  • 振衣:整理衣裳,比喻振作精神。
  • 墨花:墨汁濺出的花紋,比喻書寫的痕跡。
  • 翠毫:翠綠色的筆尖,這裡指書寫用的筆。
  • 問奇客:指來訪的客人,對書籍或知識有好奇心。
  • 玄草:指深奧的書籍或文章。
  • 報午:正午時分。
  • 翠微:山中的青翠景色。
  • 匡君兄弟:指匡衡和匡章,古代的兩位學者。
  • 搴帷:拉開帷幕,比喻開始學習或研究。
  • 採苓:採集草葯,這裡比喻學習和探索知識。

繙譯

何処能擁有一個書城般的書房,門扉散發著蕓香的氣息?江邊的青山獨自振作,精神煥發。碧綠的谿澗時不時浮現出墨汁濺出的花紋,白雲長久地圍繞著翠綠的筆尖飛舞。好奇的客人來訪,抽出深奧的書籍探討,正午時分,猿猴的啼聲穿過青翠的山景。我卻想起了匡衡和匡章這兩位學者的美好,拉開帷幕,曾與他們一同學習和探索知識。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學者在山水間讀書的情景,通過“書城”、“蕓扉”、“墨花”、“翠毫”等意象,展現了學者對知識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問奇客至抽玄草”一句,生動地表現了學者與來訪客人探討學問的場景,而“報午猿啼過翠微”則增添了一抹山林的野趣。結尾処廻憶匡君兄弟,表達了對古代學者的敬仰和對學問傳承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學者張家玉的高雅情趣和深厚學養。

張家玉

明廣東東莞人,字元子。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破京師時被執,勸自成收人望。自成敗,南歸。隆武帝授翰林侍講,監鄭彩軍。隆武帝敗,回東莞。永曆元年,舉鄉兵攻克東莞城,旋失。永曆帝任之爲兵部尚書。又結連草澤豪士,集兵數千,轉戰歸善、博羅等地,旋爲清重兵所圍,力盡投水死。永曆帝諡文烈。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