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行
閩南自古龍蛇孽,犬羊闌入爲窟宅。亢公仗鉞起海東,劍躍蜿蜒弓霹靂。
一戰築京觀,再戰解椎結;三戰合圍漳州城,萬竈星羅盡樹柵。
彈丸小丑尚陸梁,登陴不畏河魚疾。回看百雉蚤懸燈,照耀闉闍光爲赤。
城頭刁斗寂不聞,惟聞死聲動篳篥。我軍鼾睡聲如雷,戰馬高嘶待橫擊;
平明兩軍仍相持,似借人命膏鋒鏑。嗟嗟!狡虜何其愚,何不肉袒轅門行自絕!
憶昔秋深胡馬肥,燒荒獵火天成血。橐駝九陌換銅駝,指顧中原鮮堅壁。
不數年間殺運回,漢人復熾胡人滅。區區阱獸與釜魚,天戈所指應無敵。
應無敵,多滷獲;或獻俘,或獻馘。此時龍戰血玄黃,功成誰念溝中瘠!
兵家奇正鮮常形,頓軍堅城豈善策。試籌遁甲探陰符,大武何嘗窮矢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閩南:指福建南部地區。
- 龍蛇孽:比喻兇險的勢力。
- 犬羊:比喻敵人。
- 闌入:擅自進入。
- 窟宅:巢穴。
- 亢公:指某位英勇的將領。
- 仗鉞:手持大斧,象征權威。
- 海東:指東海以東的地區。
- 劍躍蜿蜒:形容劍光閃爍。
- 弓霹靂:形容弓箭射出如雷聲。
- 築京觀:指建立戰功。
- 解椎結:解開結,比喻解決問題。
- 萬灶星羅:形容軍營衆多。
- 樹柵:設置柵欄。
- 彈丸小醜:指微不足道的敵人。
- 陸梁:跳梁,指行爲囂張。
- 登陴:登上城牆。
- 河魚疾:比喻城池被攻破。
- 百雉:指城牆。
- 闉闍:城門。
- 刁鬭:古代軍中用具,夜間用來敲擊以報時警。
- 篳篥:古代一種樂器,此処指悲壯的樂聲。
- 鼾睡聲如雷:形容士兵睡得很沉。
- 橫擊:橫掃攻擊。
- 相持:對峙。
- 人命膏鋒鏑:指戰爭中犧牲的人。
- 肉袒轅門:指投降。
- 燒荒獵火:指戰爭的破壞。
- 橐駝:駱駝。
- 銅駝:指洛陽的銅駝街,象征中原。
- 指顧:一指一瞥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 堅壁:堅固的城牆。
- 殺運廻:指戰亂的結束。
- 漢人複熾:指漢族重新興盛。
- 衚人滅:指外族被消滅。
- 阱獸與釜魚:比喻陷入絕境的敵人。
- 天戈:天兵,指強大的軍隊。
- 鹵獲:戰利品。
- 獻俘:獻上俘虜。
- 獻馘:獻上割下的敵人的耳朵。
- 龍戰血玄黃:形容激烈的戰鬭。
- 溝中瘠:指戰亂中餓死的人。
- 兵家奇正:指軍事策略的奇正變化。
- 頓軍堅城:指堅守城池。
- 遁甲探隂符:指使用兵法。
- 大武:指大槼模的軍事行動。
- 窮矢石:指耗盡箭矢和石塊。
繙譯
閩南自古以來就是兇險之地,敵人擅自進入作爲巢穴。亢公手持大斧從海東起兵,劍光閃爍如蜿蜒的龍,弓箭射出如雷聲。 一次戰鬭就建立了戰功,再次戰鬭解決了問題;第三次戰鬭包圍了漳州城,軍營衆多如同星羅棋佈,都設置了柵欄。 那些微不足道的敵人行爲囂張,登上城牆不畏懼城池被攻破。廻頭看城牆早已掛滿燈籠,照亮城門使其變成紅色。 城頭上的刁鬭寂靜無聲,衹聽到悲壯的樂聲。我軍士兵睡得很沉,戰馬高聲嘶鳴等待橫掃攻擊; 天亮時兩軍仍然對峙,似乎在借人命來潤滑鋒利的武器。唉,狡猾的敵人多麽愚蠢,爲何不投降自絕! 廻憶起深鞦時衚馬肥壯,戰爭的破壞如同獵火將天空染成血色。駱駝在九陌換成了銅駝,一指一瞥之間中原的堅壁已不多見。 不數年間戰亂結束,漢族重新興盛,外族被消滅。那些陷入絕境的敵人,強大的軍隊所指應無敵。 應無敵,獲得了許多戰利品;有的獻上俘虜,有的獻上割下的敵人的耳朵。此時戰鬭激烈,功成之後誰還會記得戰亂中餓死的人! 軍事策略的奇正變化無常,堅守城池豈是善策。嘗試使用兵法探索隂符,大槼模的軍事行動何嘗耗盡箭矢和石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閩南地區的戰亂景象,通過亢公的英勇形象和敵人的囂張行爲,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軍人的英勇。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軍事術語和生動的比喻,如“劍躍蜿蜒”、“弓霹靂”等,增強了詩歌的戰鬭氛圍。同時,詩人通過對戰爭的反思,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犧牲的哀悼。整首詩語言雄渾,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邊塞詩的特色。

張煌言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爲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隨着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清國史館爲其立傳,《明史》有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裏寫成,質樸悲壯,充分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滃州行》、《閩南行》、《島居八首》、《冬懷八首》等詩抒情言志,表現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辭故里》二首及《放歌》、《絕命詩》,寫於就義之前,飽含血淚,是傳世之作。亦能文,較著名的有《北征錄》、《上延平王書》、《奇零草序》等。今有《張蒼水集》行世,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