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士傑學士代祀闕里分題得硯井臺

清廟巋古城,論堂儼遺井。 色淨涵市槐,芳流泛壇杏。 經文曩刪述,墨沼發光泂。 源分鴻濛深,澤配穹壤永。 茲行弭英蕩,汲古用脩綆。 仰止千載心,月明湛秋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清廟:指祭祀孔子的廟宇。
  • (kuī):高大獨立的樣子。
  • 論堂:指孔子的講學場所。
  • (nǎng):從前。
  • 刪述:刪改和闡述。
  • 墨沼:指硯臺,因古人常在硯臺中磨墨,故稱。
  • 光泂(jiǒng):明亮的水井。
  • 鴻濛: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這裏指遠古。
  • 穹壤:天地。
  • 弭英蕩:停止遊蕩,指專心致志。
  • 脩綆(xiū gěng):長繩,比喻學問的深廣。
  • 仰止:仰望。
  • 秋景:秋天的景色。

翻譯

古城中巍峨的清廟,講堂裏保存着古老的井。 井水清澈,映照着市中的槐樹,芳香四溢,氾濫在杏壇之上。 經文的刪改和闡述早已完成,硯臺中墨水閃爍着光芒。 水源深邃,追溯到遠古的混沌,其恩澤與天地同長。 此次行程是爲了專心致志,汲取古人的智慧,用以修習深廣的學問。 仰望着千年的心靈,月光清澈,映照着秋天的景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古城中清廟的莊嚴景象,以及講堂中保存的古井,通過井水的清澈和芳香,象徵着學問的源遠流長和智慧的光芒。詩中「源分鴻濛深,澤配穹壤永」表達了學問的深遠和其對後世的持久影響。最後,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古人智慧的仰慕和對學問追求的決心,以秋天的清澈月光作爲背景,增添了詩意的深遠和寧靜。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