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校文次韻馬在新授經

杏園飛鞚蹴芳塵,撚指而今四十春。 辛苦向曾攜綵筆,衰遲重比岸烏巾。 丹成九轉雲籠鼎,燭盡三更月近人。 多謝能詩趙主事,自調大呂和蕤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飛鞚(kòng):飛馳的馬。
  • (cù):踏,踩。
  • 撚指:彈指,形容時間過得很快。
  • 綵筆:五彩的筆,比喻文採。
  • 岸烏巾:黑色的頭巾,指代文人。
  • 丹成九轉:比喻鍊丹成功,九轉指鍊丹的次數。
  • 雲籠鼎:雲霧繚繞的鍊丹爐。
  • 燭盡三更:蠟燭燃盡,已是深夜。
  • 月近人:月亮接近人,形容夜深。
  • 趙主事: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大呂:古代音樂中的音律名,此処指高雅的音樂。
  • 蕤賓:古代音樂中的音律名,此処指和諧的音樂。

繙譯

在杏園中騎馬飛馳,踏起芳塵,轉眼間已是四十個春天過去。曾經辛苦攜帶五彩筆,如今衰老,再次戴上文人的黑色頭巾。鍊丹爐中丹葯九轉成功,雲霧繚繞,蠟燭燃盡,已是深夜,月亮近人。多謝能詩的趙主事,自己創作高雅的音樂,和諧地和著蕤賓。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杏園騎馬、鍊丹爐中丹葯九轉等意象,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往昔文採飛敭的懷唸。詩中“飛鞚蹴芳塵”生動描繪了春日騎馬的場景,而“撚指而今四十春”則突顯了時間的飛逝。後句以鍊丹成功喻示著某種成就,而深夜的月色則增添了一抹靜謐與深沉。結尾感謝趙主事的詩才,展現了詩人對友人才華的贊賞。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岩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