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目行

· 洪繻
歲在戊子月在酉,地上欃槍天彗帚。 社鼠野狐哀嗷嗷,一隊健兒負梃走。 蠻煙細民無異志,只因新令掊克苟。 新令之條行者誰,劉公銘傳來撫守。 自請住臺過十年,剪除荊榛使財阜。 去歲剿番剿不成,遂向民間增稅畝。 一方田園十數弓,丈量比前長八九。 累錙積銖算不遺,官乃與民爭利藪。 不爲朝廷培本根,斲喪元氣焉能久。 區區彈丸何足言,坐使皇朝傷高厚。 農夫商賈不聊生,紛紛痛心又疾首。 浙東計畝爲公田,南或呼箕北呼鬥。 傳說昨日已打城,無乃跳梁成芻狗。 揭竿作旗搶地呼,揹負耰鋤擊土缶。 肉食無心爲蒼生,脧削依然故見狃。 古人不畜聚斂臣,此言真堪銘鼎卣。 赤城千里如金甌,無故尋端欲碎剖。 不知禍水何時平,老範甲兵胸豈有。 九重高遠未曾知,萬民淚落秋風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欃槍(chán qiāng):彗星的別名,常被視爲災禍、戰亂的象徵。
  • 彗帚:彗星,形狀像掃帚。
  • 社鼠野狐:比喻像盤踞在社廟的老鼠和隱藏在荒野的狐狸一樣爲非作歹的壞人。
  • 嗷嗷:哀鳴聲。
  • 負梃(tǐng):扛着棍棒。
  • 掊克(póu kè):聚斂搜刮民財。
  • 撫守:地方長官。
  • 斲(zhuó)喪:損害,傷害。
  • 利藪(sǒu):財利的聚集處。
  • 南或呼箕北呼鬥:南方和北方對量具稱呼不同,這裏形容各地的差異,暗示政策不考慮實際情況。
  • 跳梁:即「跳踉」,形容跋扈、猖獗。
  • 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或勢力微弱、無足輕重的人。
  • 耰鋤(yōu chú):農具。
  • 肉食:指居高位、享厚祿的人。
  • 脧削(juān xuē):剝削。
  • 狃(niǔ):因襲,拘泥。
  • 銘鼎卣(yǒu):刻在鼎和卣等青銅器上,寓意銘記教訓。卣是古代盛酒的器具。
  • 金甌:金屬的盆盂之類,常比喻疆土完整。

翻譯

戊子年酉月的時候,地上有戰亂的不祥之氣,天上出現了彗星。像社鼠和野狐一樣的壞人發出悽慘的叫聲,一隊年輕人扛着棍棒奔走。普通百姓原本沒有異心,只是因爲新的政令肆意搜刮錢財。新指令的推行者是誰呢?是劉銘傳來擔任地方長官。他自己請求在臺灣居住超過十年,說是要清理荒地讓財富增多。去年征伐番族沒有成功,於是就向民間增加田稅。一方小小的田園只有十幾弓寬,丈量後比以前長了八九弓。一點點地算計毫釐,官府竟然和百姓爭奪財利。不替朝廷培養根基,傷害國家元氣怎麼能長久呢?臺灣這小小的地方本不算什麼,但是這樣做卻讓朝廷深受損害。農夫和商人都生活艱難,他們紛紛痛心疾首。就像浙東以計畝爲公田的做法,南方和北方量具稱呼不同但都被隨意改變。傳說昨天百姓已經攻打城池,這些統治者難道要像跳樑小醜一樣最後無足輕重嗎?百姓們揭竿而起呼喊着,揹着農具敲擊着瓦器表達不滿。那些高官們不關心百姓,依舊習慣性地剝削百姓。古人都不任用那些搜刮民財的大臣,這句話真應該刻在鼎卣上時刻銘記。廣闊的國土像完整美好的金甌,無緣無故就要把它破壞分割。不知這大禍何時才能平息,那些執政者難道能有應對良策?高高在上的朝廷還不知道民間的慘狀,萬民在秋風中的柳樹下傷心落淚 。

賞析

這首詩以當時臺灣的社會狀況爲背景,對官府的苛政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開篇以「欃槍」「彗帚」等不祥意象渲染社會的動盪和不安,通過「社鼠野狐」「健兒負梃」等描寫展現了民間亂象。詩中詳細敘述了官府爲增加稅收不顧百姓死活的做法,如新令掊克、丈量土地不合理等,批判了地方官員不恤民力,只知搜刮財富的行爲,指出其破壞國家根基,使百姓生活困苦、怨聲載道。詩人還將官府暴行與古人不蓄聚斂臣的明智做法進行對比,展現出對當前政治腐敗的無奈與悲憤。「赤城千里如金甌,無故尋端欲碎剖」表達了對國土完整和穩定的擔憂,以及對統治者破壞行爲的不滿。「九重高遠未曾知,萬民淚落秋風柳」以百姓的悲慘境遇和朝廷的不知形成強烈反差,給人以深刻的感受。整首詩語言直白而情感深切,具有較強的社會批判意義,反映了當時社會尖銳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難。

洪繻

洪繻,《枯爛集》九卷。現收藏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洪繻自編出版的《寄鶴齋詩矕》〖《寄鶴齋詩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書洪繻自編自印,作爲旅遊大陸交誼用書,也是洪氏第一部見世的著作。〗,並參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洪棄生先生全集》,以及《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臺灣詩薈》等所載之詩作,輯錄編校。(吳福助撰)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