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二首

儒者陵夷此道窮,千秋止有一揚雄。 當時薦口終虛語,賦擬相如卻未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陵夷:衰頹、衰落。
  • 此道:這裏指儒家的道統 。
  • 薦口:推薦者的話。
  • :精巧、精妙。

翻譯

儒家的思想道統漸漸衰頹走入困境,千年來也僅僅只是出了一個揚雄。當時那些推薦揚雄的話語最終都成了空話,(揚雄)模仿司馬相如所作的辭賦卻並不精巧。

賞析

這首詩開篇即指出儒者的境況逐漸衰落,儒家道統面臨困境,而揚雄在這千年中顯得尤爲突出,詩中對揚雄表達了一定的肯定。頷聯則是通過說當時推薦揚雄的話成了虛言,既揭示了當時舉薦人才往往名不副實的社會現象。同時「賦擬相如卻未工」一句,用揚雄模仿司馬相如的辭賦不夠精妙來進一步說明揚雄雖有才能但也存在侷限性。整首詩通過對揚雄相關事蹟的講述及評價,表達了王安石對當時儒學發展、人才任用等方面狀況的感慨與思考 ,以小見大,從一位古人身上反映出時代的問題。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