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聖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 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 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鑽仰忘身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聖人:這裏指孔子。
  •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比喻微小的事物,這裏指學者從聖道中獲取的知識相對聖人而言十分微小 。
  • 蠛蠓(miè měng):一種昆蟲,體微細,將雨時羣飛,這裏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 桓魋(huán tuí):春秋時期宋國司馬,曾想殺害孔子 。
  • 武叔:魯國大夫叔孫武叔,曾詆譭孔子 。
  • :擾動、彎曲。
  • 蟠桃:神話中的仙桃,這裏象徵孔子的偉大和崇高。
  • 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稱。
  • 鑽仰:表示深入鑽研和仰慕,出自《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翻譯

孔子聖人之道廣大而能力淵博,學習的人從他的學說中所獲取的知識不過只是毫末微小的一部分。即便在古代沒有人像孔子這般偉大,那些如蠛蠓般見識短淺的人又怎足以知曉聖人之道像天空一樣高遠呢?桓魋和武叔真是自不量力啊,他們妄圖撼動一棵小草,卻不知自己面對的如同天上的蟠桃樹般高大不可侵犯。顏回的悟性和對孔子學說的鑽研已經深不可測了,直到生命的盡頭都全心全意地鑽研和敬仰孔子的學說,全然不顧自身的辛勞。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對孔子的高度讚美之作。開篇「聖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就以鮮明的對比,突出孔子思想學說的廣大淵博,凡人所學只是九牛一毛,彰顯了孔子的超凡絕倫。「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運用比喻,將那些不能理解孔子偉大的人比作蠛蠓,生動地刻畫了他們見識短淺,無法領會孔子思想的高深。

中間「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以具體事例,指出桓魋、武叔這種試圖詆譭孔子的行爲是多麼地自不量力,將孔子比作蟠桃樹,形象地強調了孔子的崇高與不可動搖。

最後以顏回「至死鑽仰忘身勞」收束,藉助孔子得意弟子顏回對孔子學說執着鑽研的態度,從側面烘托出孔子思想的深刻與魅力,暗示只有像顏回這般專心鑽研的人,纔可能觸及到孔子學說的深度。整首詩氣勢宏大,語言形象生動,表達了王安石對孔子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時通過對比鮮明地突出了孔子思想的偉大和對後世影響的深遠。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