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永慶壁有雱遺墨數行

永慶招提墨數行,歲時風露每悽傷。 殘骸豈久人間世,故有情鍾未可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招提:寺院的別稱。這裏指永慶寺。
  • **歲時:年月、時光。
  • **悽傷:哀傷。
  • **殘骸:這裏指身體,詩人當時身體狀況可能不佳,有自指衰殘之身的意思。
  • **情鍾:情感專注集中。晉· 王戎喪兒,悲不自勝,人勸之,曰:「聖 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後多用「情鍾」一詞來表達特別的情感。

翻譯

永慶寺的牆壁上留着雱兒的幾行墨跡,隨着時光流轉,歲月中的風露都能勾起我滿心的哀傷。我這衰老殘敗的身軀在人間又能留存多久呢?可是對兒子那深深的情感,實在難以忘懷。

賞析

這首詩情感真摯深沉,充滿了詩人對已故兒子王雱的深切懷念。首句點明地點及引發情感的緣由——永慶寺牆壁上王雱留下的字跡。簡單的陳述,卻爲全詩奠定了睹物思人的哀傷基調。

次句「歲時風露每悽傷」,通過對歲月流轉、風露交替這些自然現象的描寫,真切地表達出時光帶給詩人心中那份傷痛的持久感。每一次的時間流逝,似乎都在觸動着內心最柔軟的關於兒子的記憶,使其傷痛更加深刻。

第三句「殘骸豈久人間世」,詩人以一種滄桑且略帶悲涼的口吻,感慨自己衰老的軀體在世間所剩時日無多,既透露出對生命短暫的無奈,從另一個角度更映襯出對兒子的思念,愈發覺得相聚時光寶貴難再。 最後一句「故有情鍾未可忘」直抒胸臆,把詩人對兒子的深情厚意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用「情鍾」一詞,引用典故,使情感的深度更加含蓄而富有內涵,表明自己難以割捨對兒子的愛,即使時光流轉,陰陽相隔,這份情感依舊無法釋懷,深深地刻在心中。整首詩語言質樸,但情感真摯動人,寥寥數語卻把一位父親對亡子的不捨與眷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