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厚之待制知福州
海隅山谷閒,人物最多處。
平旦息相吹,連城黕如霧。
閩王舊宮室,丹漆美無度。
今爲大帥府,千里來赴愬。
元侯文章翁,更以吏能著。
峨峨中天閣,鳴玉新改步。
銜詔出梨嶺,方爲遠人慕。
旌旗滿流水,冠蓋東門駐。
四坐共諮嗟,疑侯不當去。
張仲稱孝友,樊侯正求助。
名城雖雲樂,行矣未宜遽。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海隅(yú):海角;海邊。 閒(xián):同「閒」,此處指偏僻安靜的地方。意思是海邊山谷這些僻遠之地。
- 平旦:清晨。 黕(dǎn):黑,形容煙氣濃密的樣子。句意爲清晨霧氣不再流動,相連的城池都被濃密的霧氣籠罩,看上去一片黝黑。
- 閩王:五代十國時期閩國開國國王王審知。
- 無度:無比,非常。
- 愬(sù):同「訴」,訴說,陳訴。這裏說千里之外的人趕來傾訴。
- 元侯:諸侯之長,這裏指元厚之 。 文章翁:精於文章之道的長者,誇讚元厚之文章出衆。
- 峨峨:高聳的樣子。 中天閣:在福州,此處借指福州的官署。
- 鳴玉:古人在腰間佩玉,行走時玉器相擊發聲。這裏說官員走動時身上玉佩發出聲響,"新改步"表示任職新職。
- 梨嶺:即「梨山」, 在福建。
- 冠蓋:官員的帽子和車蓋,代指官員。 東門駐:在東門停留,爲友人送行的場景。
- 張仲:西周宣王的賢臣,以孝友著稱。此處借張仲比喻元厚之的品德。
- 樊侯:西漢開國功臣樊噲,這裏表示元厚之能輔助朝廷。
- 遽(jù) :匆忙、倉猝。
翻譯
在那海角與山谷的僻靜之地,是人物最爲聚集繁多之處。清晨風息,霧氣瀰漫,連接成片的城池彷彿被黑色的雲霧所包裹。閩王過去的宮室,那些硃紅的漆色美麗到了極點。如今這裏成了大帥府,千里之外的人都趕來傾訴。元厚之你這位擅長文章的長者,更有着出色的理政才能而聞名。那高聳的中天閣,如今你踏入新職,玉佩聲響中開始新的征程。你帶着詔書出了梨嶺,遠方的人們都對你滿心傾慕。出征的旌旗在流水中的倒影滿滿一片,官員們在東門爲你停留餞行。四周坐着的人都一同嘆息,覺得你不應當離去。你如同品德高尚孝順友愛的張仲,又如能輔助朝廷的樊侯。福州這座名城雖說讓人快樂,然而你這一去也不宜太匆忙纔是。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送別 friend元厚之去福州任職時所作。開篇描繪福州自然環境和城市風貌,用「海隅山谷閒,人物最多處」點明其位置與繁華,「平旦息相吹,連城黕如霧」 以細膩筆觸勾勒出清晨城市被霧氣籠罩的獨特景色,爲後文送友之作鋪墊氛圍。接着敘述福州變遷,從「閩王舊宮室」到「今爲大帥府」,展現歷史更迭。
詩中着重讚譽元厚之的才華和品行,「元侯文章翁,更以吏能著」直接表達對其素養肯定;「峨峨中天閣,鳴玉新改步」描寫任職場景,體現新職重任。「銜詔出梨嶺,方爲遠人慕」表明其出行備受尊敬。送行場景裏,「旌旗滿流水,冠蓋東門駐」生動形象,「四坐共諮嗟,疑侯不當去」 描繪人們對其離去不捨,側面烘托出元厚之得人心。
引用「張仲」「樊侯」典故,深化元厚之品德才能的描寫,表達對友人的殷切期望,尾句「名城雖雲樂,行矣未宜遽」 既有對友人前往新地的祝福,又含擔憂囑咐之情 。整首詩敘事、寫景、抒情融合,語言精煉又感情真摯,是送別詩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