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螯二首

車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 殼以無味棄,棄之能久存。 予嘗憐其肉,柔弱甘咀吞。 又嘗怪其殼,有功不見論。 醉客快一啖,散投牆壁根。 寧能爲收拾,持用訊醫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車螯(chē áo):海產蛤類,蛤的一種。
  • 烹燔(pēng fán):燒煮燒烤。

翻譯

車螯的肉極爲美味,因爲美味而被燒煮燒烤。殼因爲沒有味道就被丟棄,丟棄它後能長久保存。我曾經憐惜那肉,柔弱甘甜而被咀嚼吞嚥。又曾經對那殼感到奇怪,有功勞卻不被論說。醉酒的人痛快地吃一口,就隨意扔到牆壁根下。難道能去收拾起來,拿它去詢問醫家之門。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車螯肉與殼不同命運的描寫,表達了王安石對一些現象的思考。詩中先寫車螯肉因美味被享用,而殼卻因無味遭丟棄。然後詩人對肉的柔弱與殼的有功卻不見重視表示了感慨。最後寫醉客對車螯肉隨意丟棄的行爲,以及對殼是否能有其他作用表示疑問。整首詩通過車螯的命運,以小見大,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現象和人生哲理,同時也體現出王安石善於觀察和思考的特點。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