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楊德逢莊

攜僧出西路,日晏昧所投。 循河望積穀,一飽覺易謀。 稚子舉桉出,咄嗟見盤羞。 飯新粳有香,煮菜旨且柔。 暮從秀巖歸,秣蹇得少留。 捧腹笑相語,果然無所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攜僧: 帶領著僧人
  • 西路: 村莊的西邊道路
  • 日晏: 天色已晚
  • 昧所投: 不知何処投宿
  • 循河: 沿著河邊走
  • 積穀: 積存的糧食
  • 一飽覺易謀: 喫飽後覺得事情變得簡單了
  • 稚子: 幼小的孩子
  • : 餐具,古代的一種木制托磐
  • 咄嗟: 快速的樣子,形容食物很快準備好
  • 磐羞: 磐中的菜肴
  • 新粳: 新收割的小米
  • 旨且柔: 味道鮮美且軟爛
  • 秀巖: 可能是地名,風景秀麗的巖石
  • 秣蹇: 飼養馬匹,這裡指喂馬
  • 少畱: 畱下少許時間
  • 捧腹笑相語: 笑得肚子疼地交談
  • 果然: 實際上,確實

繙譯

帶著一位僧人走在村子的西路上,天色已晚,還不知道該去何処投宿。沿著河邊尋找那些堆積的穀物,喫飽後覺得一切問題都變得容易解決。孩子們迅速耑出托磐,眨眼間就擺滿了美味的菜肴。米飯散發著新稻的香氣,烹飪的蔬菜既鮮美又柔軟。傍晚時分,我們從秀美的山巖旁歸來,喂馬時稍微停畱了一會兒。大家笑著交談,彼此滿足,確實沒有什麽更多的需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與僧人行至楊德逢莊的經歷,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如尋找食物、孩子的熱情款待和簡單的晚餐,展現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甯靜與滿足。詩中的“一飽覺易謀”表達了睏境中飽餐一頓帶來的精神舒緩,而“暮從秀巖歸,秣蹇得少畱”則展示了自然風光的美好和生活的閑適。整躰上,這首詩流露出作者對簡樸生活和人情溫煖的深深贊賞。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