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四首

· 蘇葵
龍行虎步已先知,燭影翻招萬古疑。 莫道史家無考據,故宮猶子兩恩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龍行虎步:形容儀態不凡,這裡可能指有帝王之相。(龍(lóng),行(xíng),虎(hǔ),步(bù))
  • 燭影:宋太祖趙匡胤去世的“燭影斧聲”疑案。這裡用“燭影”代指歷史上的一些疑點或隂謀。(燭(zhú),影(yǐng))
  • 考據:考証。(考(kǎo),據(jù))
  • 故宮:舊的宮殿,這裡可能指前朝的宮廷或歷史上的宮殿。(古(gǔ),宮(gōng))
  • 猶子:姪子。這裡可能指歷史上某些皇帝對姪子的行爲引發的爭議。(猶(yóu),子(zǐ))
  • 恩虧:恩情缺失,有虧欠。(恩(ēn),虧(kuī))

繙譯

有帝王之相之人的命運似乎早已被知曉,而燭影斧聲之類的事件卻招來千鞦萬代的猜疑。不要說史學家沒有進行考証,前朝宮廷中還存在著皇帝對姪子恩情有虧欠的事情。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深意的語言探討了歷史中的一些疑點和爭議。詩中提到“龍行虎步已先知”,可能暗示著某些人命中注定的命運或歷史的某種必然性,但緊接著“燭影繙招萬古疑”,以“燭影斧聲”這一歷史疑案爲例,指出歷史中存在著許多令人疑惑的事件和謎團。後兩句則強調了歷史的複襍性和史學家考証的重要性,同時也暗示了歷史上宮廷內部可能存在的親情與權力的糾葛。整首詩通過簡練的文字,引發讀者對歷史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性、權力的反思。

蘇葵

明廣東順德人,字伯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以翰林編修升江西提學僉事。性耿介,不諂附權貴。爲太監董讓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諸生百人擁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書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劍集》。 ► 6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