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歐陽令君十二詠並引歌豐年
恭惟兩夫子,休寧托維桑。
俎豆久淪沒,苔垣隔宮牆。
賢哉百世士,補墜功非常。
一崇遺愛祠,再作鄉賢堂。
弦誦有觀感,草木生輝光。
知君足儒吏,名共伊流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恭惟:敬詞,表示恭敬地思考。
- 兩夫子:指兩位先生或老師。
- 休甯:地名,今屬安徽省黃山市。
- 托維桑:依托桑樹,比喻依托於故土。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這裡指祭祀。
- 淪沒:消失,被遺忘。
- 苔垣:長滿苔蘚的牆。
- 宮牆:指學校的圍牆。
- 賢哉:賢明啊。
- 百世士:指世代相傳的賢士。
- 補墜:彌補缺失。
- 遺愛祠:紀唸有功德之人的祠堂。
- 鄕賢堂:紀唸地方賢人的堂宇。
- 弦誦:指讀書聲。
- 觀感:看到後的感受。
- 儒吏:有學問的官員。
- 伊流:指伊水,比喻名聲流傳久遠。
繙譯
敬思兩位先生,依托於休甯的故土。 祭祀的器具已經久被遺忘,苔蘚覆蓋的牆隔絕了學宮的圍牆。 賢明啊,世代相傳的賢士,彌補了這一缺失,功勣非凡。 他們建立了紀唸有功德之人的祠堂,又建立了紀唸地方賢人的堂宇。 讀書聲讓人有所感觸,草木也因此增添了光彩。 我知道你是一位有學問的官員,你的名聲將如伊水般長流不息。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兩位賢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對他們建立祠堂、堂宇以紀唸先賢的功勣的贊頌。詩中通過對比祭祀器具的淪沒與賢士的補墜,突出了賢士的非凡貢獻。同時,詩人通過對讀書聲和自然景物的描寫,傳達了對學問和賢德的崇敬,以及對儒吏名聲長存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賢德和學問的無限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