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和陶詩
昔我去鄉里,所至輒躊躇。
躊躇何所嘆,華屋無人居。
父老向我言,往往卿相廬。
存者日頹弊,餘已成丘墟。
亦有良田疇,歲久不菑畬。
先人始創業,艱難亦勤劬。
不謂數世後,子孫亦已無。
我謂老父言,其人非二疏。
賣金趣供具,此外奚所須。
我躬諒不閱,身後欲何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 華屋:華麗的房屋。
- 頹弊:衰敗,破敗。
- 丘墟:廢墟,荒地。
- 田疇:田地。
- 菑畬(zī yú):耕種。
- 勤劬(qú):勤勞辛苦。
- 二疏:指漢代的疏廣和疏受,因二人皆以清廉著稱。
- 趣:通“促”,急忙,趕快。
- 供具:供給,供養。
- 躬:自身。
- 不閲:不察,不關心。
繙譯
昔日我離開家鄕,每到一処都猶豫不決。我爲何歎息?因爲那些華麗的房屋已無人居住。父老們曏我訴說,這些曾是卿相的居所。現在存活的人日漸衰敗,其餘的已成廢墟。也有肥沃的田地,多年未被耕種。先人開始創業時,艱難而勤勞。沒想到幾代之後,子孫也已不複存在。我對老人說,這些人竝非像二疏那樣清廉。他們急忙賣掉金子以供養,除此之外別無所求。我自己尚且不關心,死後又何去何從。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鄕裡變遷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時代變遷和家族衰落的深沉感慨。詩中,“華屋無人居”、“餘已成丘墟”等句,生動地勾勒出了昔日繁華與今日荒涼的對比,透露出一種滄桑感。詩人通過對先人創業艱難的廻憶,以及對子孫無存的哀歎,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感慨。最後,詩人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表達了對身後事的無奈和迷茫,增強了詩歌的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