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樊掌教乃兄邦本歸常山

難弟承恩司教鐸,迢迢相送入南閩。 客窗風雨連牀久,故國椿萱入夢頻。 馬踏暖雲芳草路,帆衝晴靄綠楊津。 遙知獻壽高堂上,白髮雙親滿面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難弟:指詩中的“樊掌教迺兄邦本”,即樊掌教的兄長邦本。
  • 承恩:受到恩寵或賞識。
  • 司教鐸:指擔任教職,教鐸是古代用來敲擊以召集學生的器具。
  • 迢迢:遙遠的樣子。
  • 南閩:指福建南部,古稱閩地。
  • 客窗:旅居的窗戶,指在外的生活。
  • 風雨連牀:形容同牀共枕,共同經歷風雨。
  • 故國:指故鄕。
  • 椿萱:古代用椿樹象征父親,萱草象征母親,郃稱父母。
  • 煖雲:溫煖的雲彩,形容天氣晴好。
  • 綠楊津:綠楊樹下的渡口,津指渡口。
  • 獻壽:祝壽。
  • 高堂:指父母居住的地方,也泛指家中長輩。

繙譯

難弟樊掌教的兄長邦本受到恩寵,擔任教職,我遠道相送他進入南閩。在外的日子裡,我們同牀共枕,經歷了許多風雨,而故鄕的父母常常在夢中出現。我們騎馬踏過溫煖雲彩下的芳草路,帆船沖破晴朗天空下的綠楊渡口。遙想在故鄕,爲父母祝壽時,他們的臉上定會洋溢著春天的喜悅。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送別友人的深情場景,通過對旅途風景的細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和對故鄕親人的深深思唸。詩中“客窗風雨連牀久,故國椿萱入夢頻”一句,巧妙地將旅途的艱辛與對故鄕的思唸結郃,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柔情與感慨。結尾的“遙知獻壽高堂上,白發雙親滿麪春”則寄托了對父母健康長壽的美好祝願,充滿了溫馨與希望。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