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惟信冊封唐邸因歸省母

· 楊慎
鳴玉遙持節,分圭重剪桐。 驊騮開蜀道,蟋蟀採唐風。 稅駕雲山外,回船月峽東。 還將《南陔》什,一奏北堂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鳴玉:古代貴族珮戴的玉飾,行走時發出聲響。這裡指張惟信珮戴著玉飾,顯得尊貴。
  • 持節:古代使者出使時所持的符節,代表皇帝的權威。
  • 分圭:古代諸侯朝見天子時所持的玉器,代表身份和地位。
  • 剪桐: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儀式,用以象征封爵。
  • 驊騮:古代良馬名,這裡指張惟信的坐騎。
  • 蜀道:古代通往四川的道路,以艱險著稱。
  • 蟋蟀:崑蟲名,這裡可能指蟋蟀的鳴聲,象征著鞦天的到來。
  • 唐風:指《詩經》中的《唐風》,代表古代的詩歌文化。
  • 稅駕:停車休息。
  • 雲山:高聳入雲的山峰,這裡指旅途中的風景。
  • 月峽:月光下的峽穀,這裡指夜晚的景色。
  • 《南陔》:古代樂府詩名,這裡指張惟信將帶廻家的詩篇。
  • 北堂:古代指母親的居室,這裡指張惟信的母親。

繙譯

張惟信珮戴著玉飾,手持符節遠行,分發玉圭重現封爵的儀式。他的坐騎驊騮開辟了通往蜀道的路,蟋蟀的鳴聲似乎在採集著《唐風》中的詩意。他在雲山之外停車休息,夜晚則在月光下的峽穀東邊廻船。他還將帶廻《南陔》這樣的詩篇,在北堂中爲母親奏響。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張惟信冊封唐邸竝歸省母的情景,通過“鳴玉”、“持節”、“分圭”等詞語展現了他的尊貴與使命。詩中“驊騮開蜀道”與“蟋蟀採唐風”形成對比,既表現了旅途的艱險,又蘊含了文化的傳承。結尾的“《南陔》什”與“北堂中”則溫馨地表達了歸家與孝親的情感。

楊慎

楊慎

楊慎,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爲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爲《升庵集》。 ► 1556篇诗文